載著一箱信件,加速,腦中浮現的經緯度,有幾條在這座城市交織得特別醒目,他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其相對位置,而很多事最後都會慢慢歸位。只是,當他的摩托車朝向熟悉的家時,那時,新大樓的陰影會隨夕陽降下,矮小老舊的房舍會顯得更像無人聞問的廢墟,未曾痊癒的疤痕。
「又老又窮」,不久前因為選舉,讓這四個字成為港都高雄的代名詞,雖然或許誇大,卻難以否認台灣長期以來重北輕南的發展方向。雖然同樣擁有機場、捷運,但在社會議題上,卻往往跟不上硬體發展,甚至受到主流社會忽視。《南方從來不下雪》,是繼《不測之人》後,作者陳育萱的南方二部曲之二。以高雄為背景,透過六個短篇小說,呈現出高雄的歷史創傷、居住正義、夕陽產業及社福缺口等社會問題。
一個小時前,她以為發生了地震,可是玻璃窗外忽然映現的火球大如太陽。林瑀莉關掉電視,先是疑惑於極嚇人的爆炸聲,爾後衝進房內,從房間抱起剛睡著的孩子。(中略)
走出巷口,數百公尺主要幹道已成塌陷大坑,人孔蓋、機車、汽車四處散落,沒有任何東西完好正常。她想問身邊的陌生人該去哪避難?然而,能行動的人不停撥打電話,高聲說話。除外,就是雙腳行動不便,坐在輪椅上張口瞪視的老人家,愣嚇得發出嗚嗚聲,似想說,又未能置辭。
近至數年前的高雄氣爆,遠到1986年卡娜利郵輪爆炸,甚至是戒嚴時代的眷村白色恐怖,陳育萱透過書中的小人物,嘗試以南部的觀點,寫出或許只有南部人,才記得的往日傷痕。藉由時空交錯並陳,現代高雄所面臨的階級、體制困境,也一併被呈現於文字當中。
雖然偶爾會因為過於描寫細節,讓讀者感覺失焦,但在人物性格與故事佈局上,仍有其獨到的安排。其中,《明天我們去看海》篇章的主角,在城市因為大雨淹水之際,卻想到用小艇載著重病的母親去看海,看似荒誕、苦中作樂的情節,隱隱流露出溫暖的親情。儘管書中的角色總是悲苦,最後往往獲得相對寬廣的結尾,似乎也象徵了只要活下去就會有一絲希望。
「幾年之後,工廠來了,你爸爸還有其他小孩子有一天跑來跟我說,下雪了!哦,高雄下雪?在家的大人都跑出去看,還用手接著。哎唷,聞了之後才知道,怎麼是雪,臭得要死。Sakinu 你猜猜是什麼?你一定不敢相信,那是塑膠!真是傻孩子,唉,我們都傻。」Vuvu說起孩子輩的事,記憶如新,說起傻,語調卻柔軟不已。
以高雄的塑膠假雪,對比台北遊客搶著上山觀賞的瑞雪,彷彿訴說著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高雄的發財夢,卻似乎越來越像是劣質的贗品。也因為意識到發展的總是北部,犧牲的卻是南部的生活條件與自然環境,讓陳育萱決定透過小說衝破侷限,真實將南方的生命樣貌呈現在眾人眼前。
2016年,川普跌破眾人眼鏡當選後,知識份子開始反思、理解「川普現象」的原因,各種討論美國貧窮白人——「白垃圾」階級的書也紛紛出現。反觀2018六都選舉後,高雄對許多人而言,或許仍舊是另一個國度,或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話題。
「我們一直以台北為中心,一切依據北部價值運作,這本身就不夠多元。」在媒體專訪時,陳育萱曾如此表示,甚至將南方譽為不被看重、遭受壓抑的野小孩。在台灣南北交流失衡的情況下,《南方從來不下雪》扮演的不只是單純是社會寫實小說,同時也是大台北主義思維中,讓南方再度被看見的一道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