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這篇開始,會花很多時間講解細節,理由很簡單,五年級的數學開始進入大量的抽象運算,以及配合圖形思考,多數同學到這一階段直接躺平。躺平的原因,經驗上來說,有三種人:
第一種就是運算太慢,開始分數、小數、綜合四則運算後,沒有練到即刻反應的往往就拖累整體。
第二種,公式與規則不熟,中低年級可以依靠個人天資或小聰明閃過,四則運算以及圖形進來後,沒有掌握規則的通常會失誤連連。
第三種,整合能力不足,也就是真的不行,只要複合性的問題出現,就必須拆成兩三個個別的題目,不然無法思考。
前兩者筆者可以透過學習技巧,幫助家長克服,第三種同學,需要的是耐心跟愛心,家長要付出更多心力,在家課後協助,也許真的就不適合走跟數學有關係的路,但至少升學方面不要太辛苦。
數線:連接數學與圖形的入門基礎
第一個大關卡,上了五年級立刻會面臨,是「數線」。依照各家版本略有先後,通常都是繪製數線會遇到,而後才是因倍數。
為何數線很重要?這是連接數學與圖形的入門,了解數字大小與其幾何意義的開頭。不要覺得這沒什麼,多的是長大還不懂的成人。舉一個歷久不衰的「種樹」問題好了,為何「10公尺的道路上,每隔1公尺種一棵樹,請問要種幾棵」,答案會是11而不是10,更不是9?
並不是只要多練習就會,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不了解數字在數線上代表的是「點」,不是「線」更不是面。樹種在點上,而不是種在線上,正常老師都會畫圖,有認真聽的學生應該都會,所以建議家長跟著問幾題,確認他是真的懂還是安親班教他背規則,什麼「若開頭不種則不扣1,開頭要種加1」,除非是要段考來不及了,不然一開始就教學生這樣做的安親班,建議換數學老師。
家長若不懂的,請用以下例子解說給小朋友聽。
範例:若我們想在道路旁邊,每隔1公尺種下一棵行道樹,請問10公尺的距離應該要種幾棵?
答:(10÷1)+1=11棵。
解說:為何10÷1還要再+1?
因為數學上的10÷1,代表的是「間隔」數,即表示「0到10之間,間隔(距離)為1,共有10個間隔」,家長可以自己數一下。但是數字本身代表的是那個「點」,種樹要種在「點」上。而為何10個間隔有11個點?因為「間隔指的就是兩點之間」。
看懂圖樣,才會知道為何種樹、立電線桿之類的題目,開頭那個0種不種會差1,小朋友才會曉得,為何除完還要加1。真正懂的小朋友,下面的題目照理說也不會有問題。
範例:在一個每邊長10公尺的方形公園,想要沿邊每隔5公尺種一棵樹,總共要種幾棵?
答:每邊邊長10,周長10×4=40,40÷5=8,要種8棵。
解說:為何這邊不需要+1了?
看圖就知道為何,因為在「圍起來的狀況下」,頭尾相連,所以點不會比間隔多1。真的懂,就不會去背公式,這種題目背公式很瞎,應該是懂了自然曉得該不該加1還是減1。(左圖看不懂的拿右邊兩張圖解說)
為何筆者特地拿這個例子解釋,這不就一個題目?因為國高中的經驗,真的很多小朋友,幾何題目或是自然科的應用題,都垮在不理解數字與數線等等的關係,點、線到面的變化,概念很少。
因數:先了解可除盡跟不可除盡的意義
接著的難關是「因數、倍數」,大體上會乘除法的學生,會很快的帶入一種概念「可以被乘除的就是它的因數倍數」,這在操作上是沒有問題啦,但會太過大意,以為不過就這樣。由於指數是國中才學的,不建議現在去教
質因數分解,但為了建立良好的基礎,筆者建議在範例的時候,就讓小朋友理解,因數就是可以任意拆解可乘的那個數字。
範例:6的因數是什麼?
答案:6÷1=6 可整除,1為6的因數。
6÷2=3 可整除,2為6的因數。
6÷3=2 可整除,3為6的因數。
6÷4=1…2不可整除,4不是6的因數。
6÷5=1…1不可整除,5不是6的因數。
6÷6=1 可整除,6為6的因數。
請先養成一個依序的概念,先行了解可除盡跟不可除盡的意義,很快他就會抓到一個概念。讓小朋友理解加粗體的部分,也就是除盡的最小值是1,再來就是2,意即因數最大就是自己,再來就只有原數的一半;這可以省下不少小朋友,習慣把大於一半的數字也拿去除的過程。接下去建議用可乘的數字拆解,使其後面的倍數、公因數、公倍數,到國中的因數分解都有基礎。
範例:12的因數是什麼?
答案:12=1×2×2×3
=1×2×6
=1×3×4
=1×4×3
=1×6×2
=1×12
現在其中的數字有1、2、3、4、6、12,均為12的因數。
為何要這麼麻煩?請注意這是一開始,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組合有很多,不是只有一種,這樣他上國中才會知道,質因數分解後,可以把質因數組合成另一個因數,其根本是在哪裡。
國小因為題目不會出到數字很大,多半都可以用湊的,或是「硬除」來解題,導致許多家長以為小朋友「懂了」,其實他只是把每一個數字都硬除一次,依照因數的規則去解題。這不能說錯,但筆者的經驗是,若沒有掌握到「越大的數字,因數越是一種小因數互乘組成大因數」的法則,後面國中越慘,算的越慢。
課程上的確不能教質因數,但沒有說不能先把概念教一教。
公因數是一樣的概念,兩個數都有的因數就是兩者的公因數。對初學者強烈建議,把因數一個個列好再抓出來對,確定真的會了,才可以練速度,不然只會養成不良習慣,漏東漏西。
範例:6與8的公因數為多少?
答:6的因數有1、2、3、6;
8的因數有1、2、4、8;
故公因數為1、2。
範例:16與36的公因數為多少?
答:16的公因數有1、2、4、8、16;
36的公因數有1、2、3、4、6、9、12、18;
故公因數有1、2、4。
常錯、仍不熟練之前,請確保你家小朋友,每一題都這樣,一個個列出,再找出公因數,切莫急躁。
倍數:乘法表可為延續教材,記住常用原則
倍數不難懂,但要遵循一個順序,最好弄到一個口訣的樣子,例如「A×B=C」,A是C的因數、B也是C的因數,C是A跟B的倍數。意即,透過簡單的方式,很快抓到誰除誰可以除盡,誰乘誰可以得到誰,故誰是誰的因倍數。最好的方式,是拿九九乘法表來延續。
範例:7×1=7、7×2=14、7×3=21,
請往下再列出7的倍數共3個。
答:7×4=28、7×5=35、7×6=42,
為28、35、42三個。
範例:3×9=27、3×10=30、3×11=33,
請往下再列出3的倍數共3個。
答:3×12=36、3×13=39、3×14=42,
為36、39、42三個。
好處是立即讓學生曉得,乘法表本身就是簡單的倍數表,而且便於延伸。這個階段建議把常用的倍數原則記起來,主要有2、3、5、10。11以上的不建議去記,對小學生來說這時候只要知道概念即可。
2的倍數,只要看尾數是否為偶數即可;3的倍數要看每一個數字相加,是否為3的倍數(如24看2+4=6為3的倍數);5的倍數看尾數是0或5;10的倍數看尾數是0。
可以的話,原則先背再說,然後拿題目讓他實際除除看,知道操作性沒問題,原理後面再講,因為簡易檢視法,其實來自於
分配律。你家小朋友程度夠,再把下面的概念拿來教,請不要做太過頭,更不要堅持使用數學歸納法之類的整小學生,舉例以分配律說明就好。
範例:為何尾數是偶數的皆為2的倍數?
答案:隨機取兩數1234、4321,皆除2可得下列算式
1234÷2=[(1000×1)+(100×2)+(10×3)+(1×4)]÷2
=(1000×1)÷2+(100×2)÷2+(10×3)÷2+(1×4)÷2
=(1000÷2×1)可整除+(100÷2×2)可整除+(10÷2×3)可整除+(1÷2×4)可整除
4321÷2=[(1000×4)+(100×3)+(10×2)+(1×1)]÷2
=(1000×4)÷2+(100×3)÷2+(10×2)÷2+(1×1)÷2
=(1000÷2×4)可整除+(100÷2×3)可整除+(10÷2×2)可整除+(1÷2×1)不可整除
範例:為何數字和為3的倍數者,就是3的倍數?
答案:隨機取兩數125、246,皆除2可得下列算式
125÷3=[(100×1)+(10×2)+(1×5)]÷3
=[(99+1)×1+(9+1)×2+5×1]÷3
=(99+9×2)÷3可整除+(1+2+5)÷3不可整除
246÷3=[(100×2)+(10×4)+(1×6)]÷3
=[(99+1)×2+(9+1)×4+1×6]÷3
=(99×2+9×4)÷3可整除+(2+4+6)÷3可整除
範例:為何尾數0或5,就是5的倍數?
答案:隨機取三數150、215、123,皆除5可得下列算式
150÷5=[(100×1)+(10×5)]÷5
=(100×1)÷5可整除+(10×5)÷5可整除
215÷5=[(100×2)+(10×1)+(1×5)]÷5
=(100×2)÷5可整除+(10×1)÷5可整除+(1×5)÷5可整除
123÷5=[(100×1)+(10×2)+(1×3)]÷5
=(100×1)÷5可整除+(10×2)÷5可整除+(1×3)÷5不可整除
範例:為何尾數0,就是10的倍數?
答案:隨機取兩數123、120,皆除10可得下列算式
123÷10=[(100×1)+(10×2)+(1×3)]÷10
=(100×1)÷10可整除+(10×2)÷10可整除+(1×3)÷10不可整除
120÷10=[(100×1)+(10×2)]÷10
=(100×1)÷10可整除+(10×2)÷10可整除
公倍數的概念通公因數,請小朋友列出幾個倍數,有相同的就是公倍數。這邊的問題,通常是對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不大理解,大致上就是不明白為何沒有最小公因數跟最大公倍數。
這同樣舉例子就好,因為每一個數都有最小因數1,那大家的公因數自然都有1,最小公因數當然就是1,何必問?任何數的倍數是無限多,既然你根本找不到最大的倍數,那就找不到共同的倍數會有最大。在紙面上列出,列出一串數字,小朋友自然會懂,不是不需要就是做不到。
切記,不要用太抽象的概念,或是拿你大學、研究所的專業,去解釋給小朋友聽,他聽得懂就神了。
下部分,要解釋圖形跟物體的面積、體積,一大堆小朋友到這邊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