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地上肯德基,你會怎麼做呢?
- 直接扛走
- 要求孩子不要鬧了
- 作勢轉身離去看會不會跟上
除了這三招以外,你還有其他的選擇
一、正視孩子的情緒、同理這個情緒:
想想看在你的人生經歷裡,是否曾經被指責為「無理取鬧」?當時、你的感覺如何?是認同自己的確在無理取鬧?還是滿腹委屈很希望被了解?
孩子跟我們一樣,情緒出現的時候,希望的是被理解、被接受,而不是接受指責、質疑。
當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情緒的當下,想使用「負負得正」的邏輯,通常只會逆向而行,例如當孩子因為還想玩、不願意回家而生氣時,告訴孩子「這不值得生氣、沒有這麼誇張」,等同於告訴孩子:「你並不理解你的感受,你對自我的認知是錯的,只有我才理解你的狀況,而且我是對的!」
當孩子長期接受這種「對自我感知的懷疑」,這造成孩子與自己的內在失去連結,更會讓孩子面對比他更有權位的人時,不懂的尊重自己的感覺,輕易依循有權位者所告知的「感受」,造成孩子即使身處於危險的狀況,依然不敢為自己不舒服、受傷的感覺發聲。
為了避免孩子在未來不懂得如何「判斷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從小就陪伴孩子練習接受認識自己的情緒,而這個功課必須從我們每次都同理孩子的情緒開始。
二、共同找出(或自己提供各式猜測)孩子情緒化的原因
如果孩子語言能力不錯,可以等待孩子的情緒稍微平復時,用問句的方式,陪同孩子釐清觸動情緒的起源。
例如:「媽媽說要回家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你還很想繼續在公園玩,捨不得回家,所以就哭了?」
記得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回應,孩子的反應跟成年人不一樣,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孩子正在藉由我們的協助,理解自己的情緒,思考整個情緒起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都還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時間接收我們為他們表達的想法,反覆咀嚼,因此當我們向孩子提問時,等個兩三分鐘不對話的空白,都不算是太久唷!
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夠,可以多為孩子提出不同的設想可能,一樣在每個陳述後,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再提出下一個可能性,等到孩子逐漸長大,語言能力發展更好時,就可以用等待孩子協助確認的方式,共同找出孩子情緒化的原因了。
認真陪同孩子一起找出情緒化的原因,不僅是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同時也在協助家長有機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只是眾多情境累積後的結果,但常常被成年人簡單的誤以為行為本身就是結果!
例如孩子打人,打人這個行為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孩子面對各種他所無法控制、掌握、處理的情境壓力下,最後以打人的方式呈現出「超出負荷」的事實。(參見:
孩子的情緒冰山;
寶寶打人怎麼辦!?)
我們陪伴孩子一同發現他的情緒是如何累積到「超出負荷」,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孩子就更有機會在未來,避免自己出現不斷累積至超出負荷的情況,我們同樣的也能提供相對應的避免方式。
三、無條件的擁抱情緒,溫柔的堅持原則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應該給予無條件的理解和接受,情緒不論好壞,都是健康的,即使是再負面的情緒,都不應該被否定,尤其否定情緒並沒有用,生氣的情緒不會因為我們告訴自己「這沒什麼,不氣」,就瞬間解決,壓抑情緒,就像是把充滿氣的氣球壓入水中,只要一不注意,氣球就會瞬間彈出水面、甚至出現跳離水平面的狀態,沒有處理好的情緒也是如此,會在不注意時以更大的反作用力彈出。
但是擁抱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要放棄對原則的堅持。我們可以同理孩子想要吃很多顆糖果,但不被允許的負面情緒,但我們不需要讓步、給孩子超過我們願意給予的糖果數量。
這跟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不會每一件事情都如孩子希冀的發生,即使孩子感到傷心、憤怒,孩子遺失的玩具可能就永遠得不見了,陪著孩子體會情緒,並且接受事情繼續的發展,從孩子剛剛好能面對的挫折作為起點練習,我們是在陪伴孩子成長出面對挑戰、挫折的韌性。
這個時候,請務必記得溫柔,不是趁機提醒孩子:「就跟你說不把握玩耍時間,就會玩不夠吧!」而是陪他自然的體驗這個結果,不需要我們的『註腳』或是『提點』,該發生的發生了,就已經是一個學習的經驗了。
四、如果你也情緒激動了起來,請記得「停、看、聽」
讓自己先重新恢復平靜,這時候可以這樣做:
- 停下來,不要和孩子說話、不要動作,先停下來,深呼吸。
- 看看身邊可以轉換你心情的物件:看看天上的雲、行道樹,對街行人美麗的衣服
- 聽聽看身邊其他聲音:公車開過的聲音、車水馬龍的聲音,並且務必忽略不恰當路人的話語聲
家長毋須完美,所以我們也可以擁抱自己的情緒,只是當面對連自己的情緒都不完全理解、無法掌控的孩子,我們跟著孩子情緒起伏,只是加入孩子混亂的戰場而已,我們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重新穩定好自己,再去陪伴孩子梳理他的情緒。
不著急,家長停拍用來穩定自己心情的時間,不會造成親子關係的傷害,反而更能夠幫助家長有更大的能量來建立與孩子的連結。
地上的肯德雞終究會站起來的!給他時間與空間,他決定站起來的時候,就是你們重新優雅地繼續前進的時刻。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