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乖該怎麼教?怎麼教他才會記取教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來就已經很嚮往(羨慕)北歐教育,超喜歡芬蘭和瑞典的教學方式,最近更是迷上直接搬去芬蘭居住,第一線體驗芬蘭教育的芬紛聊天,一頭栽進去從頭看到尾,剛好看到去年的這一則校長室分享
送校長室?!
班上調皮的小男生上手工藝課時,故意把Liv的毛線編織作品拉壞,結果被老師帶去校長室靜坐反省,沒有訓導處/學務處的芬蘭小學,學生的反省地點竟然是校長室,看來校長不好當啊!
(然後同學回來還跟大家說校長室有很多玩具,這反省到底是有沒有效用啊?)
剛好這個狀況在今年我在洛杉磯Resource for Infants Educarers總部進修時,有討論到類似的狀況,就讓我來自以為是的用RIE的方式,解讀一下為什麼去校長室靜坐反省,竟然還可以玩玩具!
那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inappropriate behaviors,中譯為「不恰當的舉動」,在台灣爸媽的眼裡應該也可以直譯為:不乖
movie: Baby Boss
There is no baby criminal
當天老師開門見山的直說:There is no baby criminal。直翻當然很搞笑:沒有罪犯寶寶;而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像是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孩子沒有特意要作怪、不乖!孩子出現不恰當舉動的動機,不可能是:「讓我來毀壞今日的美好吧!」
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舉動,在RIE的看法裡,主因有兩種:
  • 不會或不懂:例如不知道如何控制肌肉力道,想與別人有肢體觸碰變成打人...
  • 好奇:例如發現地心引力,決定丟東西讓它自然落下,再三實驗地心引力的存在;或是沒看過的東西很想研究看看,拿了媽媽的口紅來研究...
因為都是出於這兩個動機,所以不可能是犯罪行為,更不是故意造反的動機而展開的行為,所以在RIE的判斷裡,這都只是需要被引導如何正確地與人互動,以及照護者要提供孩子一個安全可以自由探索的活動空間。
那當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舉動,並且確實地影響到別人了,像是芬紛聊天裡的弄壞別人的作品,或是打人、咬人等暴力行為,這時該怎麼辦呢?
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我分享過的這張圖(原貼文請跳至此):
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例如:蠻不講理、大哭大鬧、造反、明知故犯、生氣、暴力等等時,在RIE(其實不只是RIE,兒童心理學家以及腦神經科學家也是這樣看待的)的看法裡,都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現,而導致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孩子有很多衝突、挫折、無法消化的內在情緒,需要成年人去發現,協助他們排解、重新和自己平靜狀態做連結,才能真正解決外在表現的,因此,在遇到像是弄壞同學的作品時,去校長室靜坐反省的過程,是在幫助他,脫離他出現不恰當行為的環境,脫離那些引發他內在情緒的主因,再由成年人的陪伴引導,共同發現孩子內在的情緒,在孩子真正的情緒偵結點上進行舒緩和排解,最終有一天,孩子知道該如何自行面對、處理混亂的情緒。
也因為內在情緒才是真正最需要被理解、和協助排除的重點,所以校長室會有舒適的空間,甚至好玩的玩具,讓孩子比較容易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平靜的自己,把當初引發他內在情緒的種種不安,在這個安全空間中,得到釋放。
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混亂情緒、如何整理情緒,才是反省的重點!
這整個過程的重點,都不是「處罰」、「反省自己的過錯」、「記取教訓」,而是「發現自己的情緒」,到校長室去靜坐,結果看似是一個獨立玩耍空間,這對於大部分的台灣家長都是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專家非常強調用這個方式處理兒童不恰當的行為,因為把「懲罰」的概念消除,靜坐環境相當舒適,還可以玩,不會讓孩子感到面子掛不著、擔心有更多的負面狀況(被教訓、打罵或羞辱),有效避免加重他內在情緒的不安,孩子不需要繼續處於「拼了、讓我用非理性的底層腦袋抗衡全世界」!(什麼是孩子處於非理性底層腦袋,我也翻譯過相關文章,不過我覺得有人比我翻得更好寫得更清楚,不如你們在這邊可以轉台看一下[如何避開青少年的杏仁核],雖然是寫青少年,但是25歲以下未成熟大腦都有這個狀態,不用覺得太遠,其實都一樣~🚬~)
於是孩子在成年人的協助下,能冷靜思考,到底剛剛發生了什麼事,藉由成年人的引導,讓孩子理解,在不恰當行為爆發之前,到底自己累積了什麼內在情緒,導致自己外在行為的失控,因為理解,孩子有機會在未來這些內在情緒逐漸累積到臨界點之前,就開始協助自己避開繼續累積內在情緒的情況,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孩子學會跟內在情緒相處,了解自己的情緒,懂的如何自己更有效地處理情緒,成為一個EQ愈來愈穩定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過程都沒有「教訓處罰」,反而更多表面上像是「爽爽過」的情況。因為整個過程是在協助孩子做自我了解,接納自己的情緒,進而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天在課堂上討論的情況是孩子打人或咬人,針對在托兒所裡發生小孩打小孩或咬人的情況,這堂課的同學有加州UCLA嬰幼兒發展中心的院長(3M-36M)、澳洲墨爾本擁有三間托兒所的園長(3M-24M)、等等每個幾乎都擁有超過15年以上的嬰幼教育經驗的強者同學們,在他們的園所裡,遇到孩子施暴,打人或咬人的小孩會立即被移動到類似芬蘭小學校長室般的空間:有很多舒服的枕頭在地上、有玩具、有填充娃娃、有繪本等等,由專門的老師陪伴。(然後他們一致認同咬人的比打人的多)
所以RIE和在場的專家同學,都是絕對反對罰坐、面壁思過的處罰方式,因為這些方法都失去教導孩子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的機會,反而讓孩子把重點畫錯,變成「為了避免被處罰,我得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能真正有效的、長遠的,真正教會孩子如何處理面對情緒,不要成為只會用底層小腦袋運作的非理性人。
另外,學校絕對會保密到底誰是「打人或咬人的小孩」,因為這是一個協助孩子理解情緒的機會,而不是從小就把孩子貼上標籤:「壞小孩、暴力小孩」的危機。
當然學校一定會好好協助被打的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確保孩子沒有身體和心理的傷害,整個處理的重點不是要表達「被打或被咬的孩子不重要」,而是怎麼樣盡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現孩子有心理、內心情緒的障礙,在專業的協助下,不會長大成為一個社會上有障礙的成年人。(這時候專業人士同學也加開分享,最常見小小孩的暴力背後的原因,通常來自原生家庭出現壓力狀況:家庭內暴力、突然搬家、家人離開....沒有單純的孩子只是突然想打人或咬人的。)
我很能理解遇到自己小孩被打的話,父母的心情一定會很不好受,需要知道整件事情的過程,想確認加害者會不會再繼續傷害我的孩子,也需要得到一個道歉,不過,如果打人的小孩今天打了我的小孩一拳,被處罰了,但他內心的情緒都沒有被處理,他只是被強迫的道歉,長大過程中,每次發生這樣的事件,都沒有人教導他,讓他發現他自己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失控的狀況,到底是哪些情緒把他善良的一面給瞬間遮掩?因為他還是沒有跟自己的情緒找到和平相處的方式,他會不會,從一個只是打人一拳的小孩,長大變成了精神患者的成年人?刑法上的罪犯?而最後,我們的社會需要花更多的代價,去面對這個情緒失控的人?
結論好像帶的很歪、扯很遠,但這是我的真心話,站在一個媽媽的立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平安健康的長大,這包含,我的孩子未來所處的社會,也都是充滿著健康的其他人!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次有家長問說該如何讓孩子趕緊睡過夜,半夜不要哭醒,常常有一個回應是:「白天不要睡,要多放電。」但這個方法我不很贊成。在我協助約七十多個家庭的經驗裡,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因為睡不夠、過度疲倦而出現許多的睡眠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繼續睡更少、放掉更多電,只會造成孩子疲倦狀態日益嚴重,睡眠問題持續累積
孩子需要月齡年紀相符的小睡次數、長度,以及完整的夜間睡眠時間,每次睡眠時間都和清醒的時間搭配合宜,這些都需要在一個相較穩定的白天小睡時間,搭配合理的早早就寢夜間睡眠時間,寶寶才能夠愈睡愈好,也更健康的成長唷!
家庭心理醫生卡洛琳‧湯普森(Caroline Thompson)也針對挫折提出他的看法,因為湯普森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法國人,湯普森分享他的觀察,家長阻止小朋友無節制的要求時,小朋友往往會發脾氣,而英語系國家的父母時常會把這樣的憤怒解讀成自己做了錯事,不該誤以為「孩子不高興」就等於父母親的失敗
Magda Gerber 根本就相信孩子可以自行入睡,認為這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能力。Magda Gerber 認為睡眠調整(有些人會稱之為睡眠訓練),根本只是『除去寶寶被照顧者調整成不能自行入睡的狀況、和除去寶寶被照顧者訓練成不能自行入睡的狀況』。
接觸到RIE,應該是寶寶睡眠之後,我育兒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吧! 要尊重小孩,一直是我的教養核心,不過尊重小孩的真諦,一直到我實踐RIE之後,才獲得真正的落實。 關於分享,在成年人的要求退場之後,這件事對孩子來說,變得很自然。
媽過度疲勞,心情本身就不穩定,或是處於心情低落、脆弱的時間點,遇到孩子出現「挑戰事件」時,根本沒有心平氣和的機會! 而有每日穩定作息,好好睡覺的孩子,媽媽可以早早六點半正常下班,因為孩子早早自己睡,媽媽有空悠閒好好吃飯,更可以休息,即便在最容易快要爆走的傍晚時分,因為看一下時鐘,快下班了!忍得住
每次有家長問說該如何讓孩子趕緊睡過夜,半夜不要哭醒,常常有一個回應是:「白天不要睡,要多放電。」但這個方法我不很贊成。在我協助約七十多個家庭的經驗裡,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因為睡不夠、過度疲倦而出現許多的睡眠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繼續睡更少、放掉更多電,只會造成孩子疲倦狀態日益嚴重,睡眠問題持續累積
孩子需要月齡年紀相符的小睡次數、長度,以及完整的夜間睡眠時間,每次睡眠時間都和清醒的時間搭配合宜,這些都需要在一個相較穩定的白天小睡時間,搭配合理的早早就寢夜間睡眠時間,寶寶才能夠愈睡愈好,也更健康的成長唷!
家庭心理醫生卡洛琳‧湯普森(Caroline Thompson)也針對挫折提出他的看法,因為湯普森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法國人,湯普森分享他的觀察,家長阻止小朋友無節制的要求時,小朋友往往會發脾氣,而英語系國家的父母時常會把這樣的憤怒解讀成自己做了錯事,不該誤以為「孩子不高興」就等於父母親的失敗
Magda Gerber 根本就相信孩子可以自行入睡,認為這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能力。Magda Gerber 認為睡眠調整(有些人會稱之為睡眠訓練),根本只是『除去寶寶被照顧者調整成不能自行入睡的狀況、和除去寶寶被照顧者訓練成不能自行入睡的狀況』。
接觸到RIE,應該是寶寶睡眠之後,我育兒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吧! 要尊重小孩,一直是我的教養核心,不過尊重小孩的真諦,一直到我實踐RIE之後,才獲得真正的落實。 關於分享,在成年人的要求退場之後,這件事對孩子來說,變得很自然。
媽過度疲勞,心情本身就不穩定,或是處於心情低落、脆弱的時間點,遇到孩子出現「挑戰事件」時,根本沒有心平氣和的機會! 而有每日穩定作息,好好睡覺的孩子,媽媽可以早早六點半正常下班,因為孩子早早自己睡,媽媽有空悠閒好好吃飯,更可以休息,即便在最容易快要爆走的傍晚時分,因為看一下時鐘,快下班了!忍得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童三心得 @ 2023 10/28 〔蕃薯 北極熊班〕 有位小可愛,鋸柴時拿柴刀亂砍竹子。屢勸不聽後,將其帶到旁邊嚴肅地問:「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小可愛答得出來,表示他知道自己剛剛在做不對的事。和小可愛約定後,小可愛答應不再亂使用工具。不多後,小可愛拿起竹子亂揮,制止後沒多久,小可愛站到大家在鋸柴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每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它考驗的是老師如何在規範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也考驗著老師與孩子如何在雙方角力拉拔中各自讓步。 而讓步的目的,是為了讓彼此的學習更向前一步。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童三心得 @ 2023 10/28 〔蕃薯 北極熊班〕 有位小可愛,鋸柴時拿柴刀亂砍竹子。屢勸不聽後,將其帶到旁邊嚴肅地問:「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小可愛答得出來,表示他知道自己剛剛在做不對的事。和小可愛約定後,小可愛答應不再亂使用工具。不多後,小可愛拿起竹子亂揮,制止後沒多久,小可愛站到大家在鋸柴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每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它考驗的是老師如何在規範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也考驗著老師與孩子如何在雙方角力拉拔中各自讓步。 而讓步的目的,是為了讓彼此的學習更向前一步。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