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準回饋》:用回饋力創造正向連結、成長心態的職場人生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精準回饋:提升團隊績效,改善溝通的超能力》被世安哥評定為HR最應該讀的一本書。然而我對於本書的興趣,除了世安哥的推薦外,也來自於我曾親身見識到回饋的力量。這要從回饋解決了一場領導危機說起。

每月固定回饋解決了領導危機

2018年海外公司已實施架構好的公司政策滿一年,為了讓管理層瞭解印尼員工的意見與建議,我帶領HR進行第一梯次的滿意度調查(ESS),並讓所有單位主管知悉。人委會上公布結果時,所有的台籍主管都屏息以待的等著揭曉部門的滿意度分數。結果出爐後大家相當吃驚,吊車尾的居然是某一後勤部門而非每天又趕又操的生產部門,而且該部門在主管領導的構面分數居然低到一個誇張。這時該單位主管緊張了起來,因為該單位已經顯露出某些危機徵兆,例如:人員流動率高、士氣低落、團隊合作不佳等,員工滿是抱怨。可以理解,許多外派的台幹都是專業能力強,但預先不一定受過管理或文化訓練。
於是該單位主管與我開會集思,要依據哪個關鍵因素來改善目前部門的狀況。後來我建議從最基本的與員工建立關係開始,簡單的做法便是藉由績效考核的時機,每月計畫與員工做一對一的面談,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並予以回饋。即便該部門有十多名員工,該主管仍用心的排定行程、請翻譯陪席、每月與員工一對一面談。我幾次我打電話找他時都恰巧在與員工面談。
直到2019年再次公布滿意度調查結果,領導力滿意度足足提升了數十%,連難搞的員工也減少了他帶頭議論團隊的行為。從組織管理面向來看,除團隊氛圍明顯穩定,主管也有心力著手業務內容及流程改善的工作,不用煩惱團隊的問題。看到成效後,該名主管直到現在仍一直保持每月一對一面談的計畫,可說面談解決了她的領導危機。

回饋(Feedback)需要被重新定義與認識

聚焦於員工工作內容的面談,本書稱之為「回饋」,在職場中其實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本書作者Chandler是人本管理顧問公司(PeopleFirm)的創辦人和執行長、Grealish是公司裡的顧問及企業教練,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著有《別讓績效管理毀了你的團隊》。在協助企業改善績效管理制度的過程中,Chandler發現多數企業中致使績效管理無效、淪為形式的主因是缺乏「回饋」文化。真正的回饋與實際的回饋的理解其實有相當大的差距。有的主管會說「有阿,我有回饋,員工有問題的來找我我都有他說明」或者是說「這麼多員工我怎麼可能一個一個找來談」,更常遇到的是誤認為溝通能力好就等於有好的「回饋力」。對於Chandler來說,回饋不單只是為了反應工作的改進,還多了許多正面的意涵。
回到本書的脈絡,中文書名《精準回饋:提升團隊績效,改善溝通的超能力》其實有點超譯英文書名《Feedback (and Other Dirty Words): Why We Fear It, How to Fix It》。過去回饋常常與其他不好的詞彙聯想在一起,如刁難、批評、質疑、攻擊,所以作者花了一半的篇幅在「破」過去回饋的迷思,「立」新的回饋概念,而並非直接告訴我們回饋的技巧。作者之所以如此編排,想必他在顧問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回饋之所以的惡名昭彰並不單是在於說話技巧,而是對於回饋的意涵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個誤解不僅來自於給予回饋的人、接收回饋、請求回饋的人亦是如此。回饋不是單向道,而是雙向連結的溝通,緊緊的將兩個人連繫起來。
從工作型態與環境來說,知識經濟比起過去的工業經濟更加注重員工的學習與創新。員工的不斷成長轉化成新的技術與能力,為技術、市場或組織的創新帶來源源不絕的新動能。如傳統製造業輪胎大廠「米其林」(Michelin)也在思考如何為第一線的技術員賦能(empower),而非單單只是按照流程、SOP、排程工作以及由上而下的管理。是故,作者認為面臨工作文化的轉型,回饋的重點在於創造如何讓員工安心成長的文化,激發員工的活力與學習力,讓員工不只對工作感到滿足又有實際產能,還熱衷於創造未來,而且包括公司和自己的未來。作者也舉出具體的案例佐證,例如績效回饋文化排名前1/3的企業財務表現,是倒數1/3企業的兩倍。不僅如此,諸如向心力、工作表現、員工健康、領導能力、工作滿意度等,有實施回饋的公司員工及主管在這些項目分數都高出許多。作者強調回饋的正面意涵,精準給予回饋定義為「單純為了協助個人或團體改善、成長或進步,而請教或給予他人清楚明確的訊息。

回饋令人感到恐懼(Fear)的心理與社會因素

撇除那些回饋帶來的好處不說,我們對於回饋的恐懼卻是相當真實的反應:我們被主管找去面談,腦袋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我做錯什麼了嗎?是不是要被懲處了」然後開始感到緊張、心跳加速、手開始冒汗,覺得面談的每一分鐘都好長或思考有沒有辦法閃掉面談。我想應該沒有人得知約談時是抱著開心的心情去面對主管吧!本書從心理及社會層面來說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反應:

1.心理因素:

作者認為我們聽到回饋兩個字時,自動啟動了壓力反應,也就是所謂的「戰、逃、僵」。壓力反應是人類的原始本能,在原始社會幫助人類可以躲避危險,讓自己可以存活下來。壓力反應啟動時我們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是負責情緒的杏仁核,而非理性、邏輯思考的前額葉,故啟動了神經系統引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回饋是威脅?一個原因是早期童年經驗中,來自於父母、老師、朋友的回饋常充斥批評、評價,故我們早已把回饋印上了負面的情緒記號。一聽到主管說要面談、回饋,瞬間聯想的就是過去的負面經驗。

2.社會因素:

人是群體的動物。作者認為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被隔離、放逐及拋棄。在職場中的歸屬感,當然是希望持續與主管、同事維持關係,可以在單位內繼續生存,乃至於被重視、被升遷。在社會學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中,個體對於自己的看法受到了重要他人的影響,所以自我認同(找到我是誰)及人際關係(告訴你是誰)兩個因素驅動我們想要尋求保護的行為。所以我們會藉由迴避或是扭曲來保護自己避免衝突。所以在面談的過程中,避免聽到對自己不好的看法或是給予別人負面的建議,都是擔心會破壞關係,而不是真正為了對方成長。

建立正向回饋文化:3個步驟、3個原則、1個心法

然而,有沒有辦法讓員工一聽到與主管面談的時候,是開心、期待的呢?
這是可能的,但我們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心態這四個字已經是老掉牙的說法,實際上要怎麼做? 作者從「正向心理學」角度切入,認為我們可以決定用「成長心態」來看待回饋。簡單的說,我們藉由相信自己、別人有成長、進步的機會,來重新詮釋要給別人或接受的話語,思考要如何改善。例如當我們在業務中犯錯時,我們可以思考「怎麼才能從這件事情學到更多?」。成長心態與單純轉換心態差異在於,成長心態是會啟動後續的行動,而非僅止於想法、情緒。所以我認為解決恐懼的3個步驟是:拿回選擇權、抱持成長心態、運用改善模式。因神經具有重塑性,不斷持續的實踐3個步驟可以逐漸改變我們對於回饋的負面想法,產生正面影響。
解決了自身恐懼感的問題後,那接著我們要開始進行回饋互動。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要把握3個原則:公平、聚焦、頻繁。公平指的是避免我們的回饋受到偏見的影響,偏見包括社會屬性的偏見:種族、宗教、性別,或是認知偏誤的偏見:近因偏誤、光環效應、偏見盲點。所以我們給予回饋的時候要增加自我覺察,把偏見影響降到最低,以建立互信的關係。
曾經有個主管也常進行面談,但卻被員工反彈。主要原因是主管一次就談了1-2個小時,談了許多內容,但讓人聽完後不知道要做什麼。聚焦指的是讓回饋有針對性、目標而且簡短。作者提到,臨時想到的感激、肯定、提點或指導都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最後一個就是頻繁,回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必須要持續性的進行。可能有人會想,那是不是每個月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再回饋? Chandler講到一個重點:頻繁的密技在於非正式的時間場合,藉由日常的觀察給予忠實客觀的表達。不過一開始,我的建議是仍然要從固定且正式的面談開始,等到熟悉對方的性格、做事方式、業務執行狀況,自己的回饋技巧進步後就可以練就隨興的給予回饋。
有一次,員工告訴我,他對我的回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主持一場典禮的時後,我在後台輕拍他的間告訴他加油不要緊張,從那一刻起,他覺得我不只是主管,也是很好的朋友。在做這個動作之前,我已經先知道他會對於這個場合退卻,所以才是拍肩恰到好處。
作者有趣地說道,如果你看完這本書後只記得一種作法,那就專注在「注意力的藝術」(FAN) 就好。
注意力的藝術即是:「不帶評斷的觀察,當你不帶評斷的注意自己、其他人或是各種行為,會觀察到人事物本來的樣子,不受情緒影響」。
他舉了2002年「企業領導力」(Corporate Leadership)研究為例,該研究調查超過19,000位受雇者,發現增加績效最有力的做法是主管提出公正而精確的敘述性回饋。經常觀察部屬,並且不帶評價的說出他們對某個明確案例的觀察,這樣的主管績效表現可增加達39%。注意力的藝術,其背後也是訓練傾聽的技巧,傾聽原比表達是回饋中更重要的心法。

回饋文化的3大角色:請求、接受、提供

我擔心剛拿到此書的人會不知道怎麼閱讀起,所以我先協助大家把本書前半部的脈絡建立起來。談論完建立正向回饋文化的3個步驟、3個原則、1個心法後,作者開始把這些拆解的元素展開到請求回饋者、接受回饋者、提供回饋3個角色中去應用,並舉了自身經驗與實際輔導案例來解析對話的技巧。這個部份我就不贅述,但我認為幾個方式都是相當實用的,例如:
1.請求回饋時的4個要點:
  • 事先詢問:透過事先詢問確認對方的意願,也讓對方有時間思考答案。
  • 允許直言:請求回饋時,讓對方坦誠說出意見
  • 請對方注意你:請求對方注意你想要提升特定的能力或是表現。
  • 做出選擇:獲得有價值的回饋後,決定自己要如何採取下一步。
2.接受回饋時要聚焦在未來,思考如何成長與改進,而不是懲罰自己:
  • 我在害怕什麼?究竟有多糟?
  • 哪一點我最不願意接受?
  • 我察覺到其中哪一點是真的?
  • 我認為哪些回饋是錯誤或偏見,因而拒絕接受?
  • 它對我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什麼影響?
  • 現在我該往哪裡走?接下來的進展會怎麼樣?
3.提供回饋前的自我提問,確保自己已準備好:
  • 你了解自己的行事風格、觀點以及個性對所提供的方法有什麼影響嗎?
  • 你了解自己的意圖嗎?
  • 你是以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心態參與對話?

回饋不僅是軟技能,更是領導力的核心


身為已有7年與人工作的面談經驗來看,我認為本書為領導力領域中的人性管理寫下相當實用的指南,舉了相當多的實例以及自創的技巧 (如連結:CONNECT),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企業裡與人互動的場景。它不僅指引你在回饋過程中可以怎麼做,也同時告訴你在過程中如何傾聽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建立新的回饋行為。如果你想建立正向的組織文化,但不知道怎麼跟員工互動時,建議你可從面談著手,按照本書技巧擬訂計畫逐步練習。如果你不是主管或是與其氣憤主管不懂回饋,我也推薦你把本書當作職場工具書,換個心態主動出擊,當自己成長的領導者。別忘了只有先成為一個人、方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7會員
116內容數
HR Lab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
生日時恰巧翻到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雖然他不是跟我同一天生日,但同為文科哲學背景、又曾有外派東南亞的經驗,十分相似。雖沒提出什麼讓公司賺錢的方法、離開殼牌後也沒在大公司任職過,卻提出許多關於組織、工作的趨勢洞察,被後人傳誦。我將他視為為職涯典範。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
生日時恰巧翻到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雖然他不是跟我同一天生日,但同為文科哲學背景、又曾有外派東南亞的經驗,十分相似。雖沒提出什麼讓公司賺錢的方法、離開殼牌後也沒在大公司任職過,卻提出許多關於組織、工作的趨勢洞察,被後人傳誦。我將他視為為職涯典範。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十間書店,有些著重於特定領域,像是賣農業書的農業書中心、街舞老師經營的繪本書店MAIN TENT、獨立刊物∕社會運動主題的模索舍、還有推廣韓國文學的CHECKCCORI。有些經營在地社區,如無經驗大叔開的Madosora、因福島核災離開家鄉而開的本と珈琲CAPYBARA、因為要照顧婆婆而回先生老家
Thumbnail
前面的憂鬱主題文介紹心理治療法主以認知、正念這兩種方法。這篇藉《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此書介紹另種對情緒釋放及療癒身心也很有效果的方法:藝術治療。作者莉亞‧古茲曼希望為個案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其有創意的表達情緒,同時建立生命的新契機。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Thumbnail
起床多久,你能不看手機呢? 1。不斷切換腦袋在不同工作項目:研究發現每一次分心,再拉回原來的狀態需要25分鐘 2。錯失恐懼症:總害怕錯失什麼第一時間訊息。 3。科技上癮:不論有事沒事都想滑一下。 注意力經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未來你不用主動去,訊息自己會找上門,反而是你要花錢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Thumbnail
似乎沒人知道,人之所以活在這世上,就是為了要經歷一場深沉的內在轉化歷程。 真理就在你內 一位乞丐坐在路邊行乞三十多年了,有一天,某個路人經過。「施捨給點錢吧!」乞丐喃喃求道,機械性地伸出手中的老舊網球帽。「我沒什麼可以給你的。」路人說,接著問:「你坐著的那是甚麼東西?」「沒什麼特別的。」
Thumbnail
我的經典書目是:《寫,就對了!》找回自由書寫的力量,為寫而寫的喜悅。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寫作,她想鼓勵所有人都寫作。也許因為工作、人際、感情等等多種原因的牽絆而無法投入寫作的你,在寫作之路沒得到支持或受到不當苛責的你,作者在書中想為開闢一條專屬於你的寫作道路,在這條路上不用擔心太過孤獨......
Thumbnail
工藝系主修陶藝的學生每週必須一天住在學校顧窯,控制燒陶的火侯溫度;建築系的學生買了電鍋、冰箱和睡袋在教室中蓋起小房間,為了完成學期作業;在一年一度的校慶「藝祭」中,多才多藝的學生各自發揮所長投入製作神轎,當天抬著繞行公園……
Thumbnail
《菊次郎之夏》、《天空之城》、《神隱少女》、《送行者》、《東京家族》……太多太多經典配樂,久石讓從日本走向台灣、邁向亞洲,至今征服全世界。導演北野武與動畫大師宮崎駿為他的樂章所吸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十間書店,有些著重於特定領域,像是賣農業書的農業書中心、街舞老師經營的繪本書店MAIN TENT、獨立刊物∕社會運動主題的模索舍、還有推廣韓國文學的CHECKCCORI。有些經營在地社區,如無經驗大叔開的Madosora、因福島核災離開家鄉而開的本と珈琲CAPYBARA、因為要照顧婆婆而回先生老家
Thumbnail
前面的憂鬱主題文介紹心理治療法主以認知、正念這兩種方法。這篇藉《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此書介紹另種對情緒釋放及療癒身心也很有效果的方法:藝術治療。作者莉亞‧古茲曼希望為個案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其有創意的表達情緒,同時建立生命的新契機。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Thumbnail
起床多久,你能不看手機呢? 1。不斷切換腦袋在不同工作項目:研究發現每一次分心,再拉回原來的狀態需要25分鐘 2。錯失恐懼症:總害怕錯失什麼第一時間訊息。 3。科技上癮:不論有事沒事都想滑一下。 注意力經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未來你不用主動去,訊息自己會找上門,反而是你要花錢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Thumbnail
似乎沒人知道,人之所以活在這世上,就是為了要經歷一場深沉的內在轉化歷程。 真理就在你內 一位乞丐坐在路邊行乞三十多年了,有一天,某個路人經過。「施捨給點錢吧!」乞丐喃喃求道,機械性地伸出手中的老舊網球帽。「我沒什麼可以給你的。」路人說,接著問:「你坐著的那是甚麼東西?」「沒什麼特別的。」
Thumbnail
我的經典書目是:《寫,就對了!》找回自由書寫的力量,為寫而寫的喜悅。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寫作,她想鼓勵所有人都寫作。也許因為工作、人際、感情等等多種原因的牽絆而無法投入寫作的你,在寫作之路沒得到支持或受到不當苛責的你,作者在書中想為開闢一條專屬於你的寫作道路,在這條路上不用擔心太過孤獨......
Thumbnail
工藝系主修陶藝的學生每週必須一天住在學校顧窯,控制燒陶的火侯溫度;建築系的學生買了電鍋、冰箱和睡袋在教室中蓋起小房間,為了完成學期作業;在一年一度的校慶「藝祭」中,多才多藝的學生各自發揮所長投入製作神轎,當天抬著繞行公園……
Thumbnail
《菊次郎之夏》、《天空之城》、《神隱少女》、《送行者》、《東京家族》……太多太多經典配樂,久石讓從日本走向台灣、邁向亞洲,至今征服全世界。導演北野武與動畫大師宮崎駿為他的樂章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