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是進入豐富的存在領域的捷徑,這個領域包括了自由、責任、選擇、懊悔、願望和意志。
我在前文有介紹的承擔責任的定義,「決定」展現了個人意志、願望的指向性、挑選可著力的選項或前進的方向,能在自我自由意志下做出決定,也是個人自由的展現。
歐文.亞隆在書中指出決定的困境會引發人性的陰暗面:
因為決定的困境會引發自由的焦慮,許多人會盡其所能避免主動做出決定。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病人會找別人為他做決定,並透過機巧的方式,誘使粗心的治療師為他承擔決定的沉重責任。他們也可能在生活中迫使別人為他們做決定,如有人藉虐待伴侶使對方選擇離開,而結束關係。有人則是希望別人犯下某種明顯的過錯,而讓關係得以結束(頁220)。
歐文.亞隆在治療中的第一步,就是幫助病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他會試著幫病人了解,即使不做決定,或是操縱別人為他們做決定,他們還是做了一個決定。一旦病人接受這個前提,並承認自己的行為時,他就會以某種方式提出治療上的關鍵問題:「你對此感到滿意嗎?」(包括對決定的本質和他們做決定的方式都感到滿意嗎?) (頁220)
另外,他也很敏銳地提出,心理治療要留意探討「 抗拒做決定」,這個行為也富含深層的意涵。相信讀者在生活中遇過或者周遭就有很難做決定的人存在,歐文.亞隆的見解,也許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抗拒做決定的人的心理狀態。
決定的道路可能很艱難,因為它把我們帶入有限與失根的領域,這是充滿焦慮的領域。
為什麼很難做決定?決定的代價很昂貴,因為決定就需要放棄。
決定是一種邊界經驗,不但讓我們看見自己創造自己的程度,也看見可能性的限制。做決定使我們切斷了其它可能性。......我們愈能面對自己的限制,就愈得放棄自己關於個人特殊性、無限的潛能、不會朽壞、超脫生物法則命運的迷思。基於這些原因,海德格說,死亡就是不可能再有其他可能性(頁223)。
歐文.亞隆強調:
我所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為了建議本身,而是用來鼓勵病人探索的方法。探索家庭系統的規則、拖延的意義和收穫,以及對依賴的渴望、不誠實的本質和後果。
關於覺察與決定的關係,我引用完形治療學派的觀點:人唯有覺察、選擇、負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完形治療的核心概念是:「覺察、選擇、負責」——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想做這個選擇,選擇你的因應方式,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完形學派對「責任」的定義:為自己做的選擇,包含風險、後果、影響負起責任,接納其結果。
不過完形學派也指出我們不總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甚至更多時候,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選擇,我們常常需要在某種兩難或衝突中掙扎。
歐文.亞隆在這則備忘錄提出他根據多年治療經驗發展出來的幾個推動病人決定的技巧:
(1)特別強調病人對過去無法改變事件的荒謬抗拒是很有用的。提醒病人早晚得放棄改變往事的目標。
(2)有些病人說,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不能有所行動。在這種情況下, 歐文亞隆會試著幫助他們找出自己的願望,並體驗它。
但這一點可能相當曠日廢時,許多治療師會厭倦:「難道你從來沒有想要什麼東西嗎?」有些病人覺得自己沒有權利要任何東西,有些病人則以放棄願望來逃避失落和痛苦(如果我沒有期望,就不會再覺得失望)。還有些人沒有把願望表達出來,是希望周圍的人能猜出他的願望。
(3)人有時會在想要的被拿走時,才認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對於搞不清楚自己對別人有什麼感受的人,有個方法有時很管用。請他想像(或角色扮演)對方在通電話時要求分手,那時他有什麼感受?
(4)幫助病人更客觀看待自己的方法。如徵求病人的同意,治療師以第三人稱來描述病人的事,或許能讓他更客觀地看見自己的處境。
小結:此主題以三篇短文從心理治療談自由與焦慮的關係,其中論及跟自由有關的衍生物:承擔責任、催化決定、促進覺察的方法。希望能夠提供讀者一些啟發。
我在書寫過程也重新整理了過往經驗的體會。我雖然長期為身心症困擾,但我同時喜歡知識的探索,我常把自身的情況以研究者的精神觀察著,並以學到的知識來應對自身身心症狀。這樣自我觀察與研究,對我來說,有助於舒緩個人的身心痛苦,當成是一種以自身苦痛為疾病人類學的最佳田野。
參考書籍:
歐文.亞隆著,易之新譯,《生命的禮物》(2021修訂版),心靈工房出版。
(此主題結束)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