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職務需要,我準備重拾過往經營社群的技能,因此這篇想回頭檢視過往我在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項社群,以及我自己到目前是如何看待社群經營,如何經營群體。
一、社群的元素是什麼?
大學時間,我參加過 AIESEC 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會、ITSEED 資訊種子培訓計畫、學生顧問協會,自己發起的全人書院學生自治會, 以及各種營隊社群、讀書會。
不同社群的核心宗旨都不同,但根據我的觀察,多數社群圍繞在:
讓好奇的人想參與,讓參與的人想認同,
讓認同的人想留存,讓留存的人想歌頌。
二、凝聚社群的方法
以下將會針對上面四個元素記錄我自己的觀察,接下來將會不斷出現好奇者(還沒參加)、參加者(參加未滿一年)、認同者(參加滿一年)、留存者(滿兩年、偶爾回訪)。
(一)如何讓好奇的人想參與
很多社群都會舉辦各種迎新茶會、破冰活動,讓好奇者認識組織,歸類下來就是:
參與者/認同者/留存者,站在門口大聲「讚嘆」。
大聲讚嘆比較抽象,其實就是盡可能做到口碑行銷(Word of Mouth Marketing, WOMM),實際行動包含:
- 私下分享:在自己的 FB、IG 分享參加這個社群的好處、成長
- 打卡狀態:不定時打卡自己和這個社群的互動,ex 講座、營隊、出遊
- 免費活動:不定期協助宣傳社群的免費活動,ex 公開講座
- 舊生心得:在社群的粉專貼舊生的參與心得
- 舊生演講:邀請舊生回來演講或分享
就像是熱門餐廳外面大排長龍的人潮,只要有人站在餐廳門口排隊,或是有大量的人在 Google 評論區讚嘆,就足以吸引好奇者的好奇心。
另一個類似的社群操作則是私人讀書會,只要參加者很用心的對外分享在讀書會的所學所見,即使不透漏讀書會的報名方式,就會有旁人好奇讀書會內部是如何運作的,進而想要加入。
→自身經驗:第 1、2、4、5 點是最常見的,第 3 點會根據不同社群的活動性質。
(二)讓參與的人想認同
從一個剛參加的人,到願意待下來,需要的是:
認同者幫新進的參與者,製造「榮譽」的時刻。
榮譽也是一個抽象的詞,常見方式像是:
- 帶領團隊挑戰活動:舉辦一場場講座、工作坊、營隊
- 提供團隊舞台發揮:讓團隊成員上台分享,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光
- 表揚團隊正面行為:公開讚許不同成員的優點
- 接納團隊不同意見:討論社群的優劣、成長方向
- 給予團隊實際名分:邀約下一屆幹部選拔、在各項文宣冠名
第一點的挑戰活動,是我曾看到一篇領導力的文章,內文提到領導者不需要跟大家說這個團隊有多好,只需要帶領大家打贏一場又一場的勝戰(根據統計是 6 場勝戰),就能讓團隊成員主動跟上來。
→自身經驗:1~5 點都有做過,但我比較擅長 1、4,第 2、3 點還不算很熟練,第 5 點則是依據不同社群的職位數量。
(三)讓認同的人想留存
以大學社群/社團/系院學會來說,很多都是兩年為一個週期(第一年當新生、第二年當幹部、第三年離開),因此願意讓認同者願意成為留存者,我認為關鍵是:
留存者引導認同者,留下「共好」的文化。
要達到共好,最常見的方式是:
- 顧問身分引導:留存者以顧問的身分協助認同者優化組織
- 活動邀請回訪:認同者舉辦跨界交流活動,邀請留存者回來分享
老實說自己也在一些組織當過留存者,通常留存的原因都是「透過雙向交流可以獲得成長」、「單純交流回饋職涯經驗」,同時觀察身邊的留存者,大多數也是抱持著「傳承、交流、共好」的精神。
→自身經驗:第 1 點是我有參與的角色,第 2 點是我有實際舉辦過。
(四)讓留存的人想歌頌
以大學的時間點來看,要讓卸下幹部的留存者持續歌頌,我認為仍需要透過一些方式。
認同者與留存者,共創「互利」的機制。
互利方式像是:
- 舉辦軟性交流活動:約定一個新舊生分享活動,例如聖誕交流
- 舉辦上下職涯培育:透過職涯交流,讓留存者以 Mentor 身分回來帶新人
- 舉辦硬知識講座:認同者邀請留存者回來演講
- 舉辦校園徵才活動:留存者邀請認同者、參加者來當實習生、校園大使
從一個留存者,到願意歌頌(口碑行銷宣傳),需要讓留存的人保持共鳴、持續認同、且持續參與。
→自身經驗:第 1 點是我有舉辦過,第 2、3 點是我有實際參與過。
▍總結
太久沒經營社群,即將重新回到社群經營這一塊,充滿緊張又興奮,希望能盡速找回對社群的敏銳度,找到更符合趨勢的社群經營方式。
但不可避免的,上述有些情境可能已經過時,因此本篇是單純紀錄當下想到的社群運營心法,尚不是我認為的最優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