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我常常在思考大師以花木搭配建築、景觀的深意。菩提樹襯托佛塔,因於二千年前的無相時期「見塔如見佛」,菩提樹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象徵。而本館門口的八宗祖師石雕用扁柏、龍柏作陪襯,則寓意著弘法利生的楷模,猶如佛門龍象能世世流布如松柏長青。
中軸線的成佛大道與繞館一周的環館道路,大師種了許多品種的九重葛,空間上營造出一片花海,時間上有近半年的花期,深長地表達對大佛的供養之誠。
大師賦予每一寸大地、每一棵花木的境教意涵,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所以在開館七、八年時,我就開始思考「環境教育認證」的申請。
環境教育認證與低碳博物館
申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環境教育認證,佛館已醞釀多年,首波進行的是水資源再利用管理,第二波是「引蝶計畫」,第三波則著重於「物種多樣性」。
以大師倡導的護生觀念、佛陀行化等品德教育,連結水資源、自然資源、動植物生態資源,透過服務的品質、低碳飲食、節能政策、永續的資源循環概念,建構出佛館環境教育的特質,一直是我要推動的方向。
二○二一年館內成立「環境教育推動小組」,定期開會訂定各項活動計畫、辦理多元化環境教育研習課程。也將組織「環境教育評估小組」,對整體場域的設施、人力及教育推廣方案等,定期進行檢視。
環境教育既要有場域的認證,也要有設施及人員的認證,舉辦各類型推廣活動,最終的核心價值就是樹立三好四給的形象。事實上,佛館形象在過去十年來,已經極具識別度。
而未來十年,以長期的規劃而言,要達成三項非常重要的目標:佛教植物園區、環境教育認證、低碳的博物館。佛館跨過第一個十年後,希望在二十周年時,成為全台第一個低碳博物館,屆時我們很樂意帶領台灣的博物館聯盟,加入國際的低碳博物館組織。
如此養深積厚的努力與能量,我想佛館足以進行「宗教景觀」的申請,把塑造於地表之上的建築空間,以及實踐人間佛教而形成的文化景觀,更加系統性地展現出來。
宗教景觀
佛館贏得「大家的博物館」之稱,很多學者專家更認為佛館是個「活的博物館」。因為除了硬體建築,佛館的五個指標性活動已廣為海內外所知,包括春節的平安燈會及光照大千、五月的佛誕節、七月的暑假兒童教育推廣活動、十一月的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十二月的世界神明聯誼會,這些軟體活動使得佛館活化並深化。
此外,館際交流、多元文化互動、美食、非遺、展覽、體育、學術,以及館內的各項活動,都不斷在凝塑佛館的鮮明形象,「佛光山文化價值品牌」已然昇起了佛陀紀念館的璀璨亮點。
從落成之前直到現在,佛館持續做著影像紀錄,包括佛光大佛、八塔、本館等所有的建築, 以及年度指標活動、儀式等,二○一九年更透過數位技術進行的拍攝。這所有的田野觀察、影像紀錄,大量地以數位媒材保存,為的是未來有一天,我們想要分享於社會,與學術單位、數位典藏中心,共同完成台灣宗教景觀的田野計畫。
豐富底蘊,來自大師智慧
不論從宗教面、教育面、文化面,佛館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所得,而是大師弘法五十年的能量累積。
大師在全球建立了三百個道場,佛館開館初期,在大師的領導下及首任館長慈容法師的帶領下,副館長慧傳法師、及佛光教團齊心協力,感恩海內外道場為我們與世界之間,串連善美的因緣;許多國家的外交部、觀光局、電視台、媒體,都與佛館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模式。
大師在教育上創辦了十六所佛學院及五所大學,加上佛光山每年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數十載春風化雨的因緣,為佛館創造了許多學術性的連結。
舉例而言,被譽為世界「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醫師,就是大師早期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時的學生。陳院長覺得佛館非常適合國際學術研討,因此將「二○一三亞洲活體肝臟移植高峰會」及「國際活體肝移植研究會第四屆世界大會」辦在佛館的國際會議廳。
此外,國立清華大學的「暗物質,暗能量及物質反物質不對稱」國際研討會議,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會員大會,兩岸博物館館長論壇,兩岸圖書館聯手主辦的玄覽論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所辦的各種活動等,都在佛館舉行。
而大師投入文化領域所創辦的美術館、出版社、報紙、電視台,讓佛館得到豐富養分的挹注,而成為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佛館十年有成,實是大師五十年弘化,透過多元的集體創作,而聚焦在佛陀紀念館所綻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