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喜歡與溫暖親切的人交朋友,也會盡量遠離冷酷刻薄的人,但為什麼「熱情、溫暖、冷淡、冷冰冰」這些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態度的詞彙,都與「溫度」有關?
社會心理學家艾澤曼透過無數的科學研究證明,小至語言與習性,大至社會文化與人類歷史,溫度如何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的行為、人際關係與健康。這些關於體溫調節的精彩實例,及其對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將讓我們看到自己身為生物與人類的本質。
「心理上的『冷、暖』,可能與實際的體感有關」,一個極少被深究,卻絕對值得探討的開頭,讓《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很輕易地就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在正文開始前,先感謝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的行銷企劃 Corona 提供試閱機會,讓更多讀者有機會能夠看見這本作品。
作為一本探究溫度與心理狀態的著作,作者漢斯・羅查・艾澤曼開宗明義,在一開始就以許多實驗嘗試說明溫度不僅僅是冷或熱,而是會影響人類感受、行為,甚至是攸關生死的議題。其中,包含「光是拿著熱咖啡就會讓人感覺與他人更親近」、「冰冷的法庭恐怕會讓嫌犯的疏離感增加」等現象,更是讓人對於溫度的影響,感到不可思議。
不只是心理學,由於溫度感受與心理狀態的影響機制相對複雜,書中對於生物學、人文歷史、語言等都有所琢磨,許多關於生物的知識及習性說明,也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尤其是談到體溫調節時,提及無尾熊會貼在某種樹的表面以降低體溫的段落,更是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然而,就一本知識性的作品來說,《做個有溫度的人》並不算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有些評論甚至將之與論文相比。不過比起一般論文,或許是因為想要談論的事情太多、領域過於多元,整本書的內容相對發散,加上許多研究只是點到為止,及眾多的專有名詞,儘管穿插了不少生活實例、生物介紹,特別是在學術論述的段落,還是會消耗掉不少讀者的耐性。
社交體溫調節對生存非常重要,對蓬勃發展也一樣重要。它是一種概念、一種現象、一種機制,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生為生物與人類的本質。社交體溫調節讓我們洞悉了真正的自我:我們是需要彼此的生物,並把這種需要轉化為社群與國家、社會與文明。
不論是過去中央空調出現之前,所有人擠在一起取暖的生活型態,或者是擁抱著嬰兒的母親懷抱,維持體溫始終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議題,其中更蘊涵了人生在世無可避免的社交連結。尤其在科技盛行,人與人間實際交流逐漸弱化的現今,《做個有溫度的人》就如同一場「溫度之旅」,帶我們更加認識溫度對自身的影響,甚至能夠應用在生活當中,讓讀者能更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m3LW6A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dWGdz6
博客來:https://reurl.cc/jG8Xdq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eOE057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qNg9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