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人抱怨子女不能體會自己工作的辛苦,我在想:「究竟是子女不願意去體會,還是爸媽壓根不曾向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呢?」
今年的暑期課程,一對兄弟加入課程。六年級的哥哥上我的週六寫作班,剛升上小一的弟弟報名太太在平日開的正音班。
據行政老師說,兄弟倆的父母平常忙於工作,媽媽只有在繳費的時候出現過一次,之後都是把小兒子丟在門口後匆忙離去。行政老師形容,這個孩子就像「棄嬰」一般,明明上課時間是下午的一點半到兩點半,僅一個小時,但不到十二點,媽媽就把小孩送來;直到晚上六點多,哥哥才來把弟弟接走,等於在補習班枯等將近六個小時。另外,太太請這位媽媽將小朋友在家練習讀課文的聲音錄下來並回傳,她也幾乎沒有繳交過。可想而知,孩子的語文程度和反應,比同儕差了一大截。
而在我班上的哥哥,不但學習動機極低,感受力也很差,顯見生活經驗貧乏;至於他的敘述力,同樣低落,平時應該沒有溝通的對象,欠缺表達練習。
八月第一個禮拜的課程,我帶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引導過程很順利,沒有人不知道爸爸的職業,也大致知道他們的工作情形,唯獨這位哥哥,一臉茫然--
「你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呢?」我在他旁邊的空位坐下來詢問他。
「我不知道,」他聳聳肩說:「他沒有跟我說過。」
「那是什麼類型的呢?像是餐飲、運輸、保險或是金融?」我進一步追問。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跟媽媽每天很晚回來。」
「媽媽呢?媽媽是做什麼的呢?」
「我也不知道……」他一臉漠然地表示,似乎不覺得已經高年級了,卻始終不知道父母的職業有什麼不對。
當然,錯不在孩子--
幾年前,我教過一個中年級的孩子。他的爸爸是一位薩克斯風樂手,負責幫歌手在演唱會上伴奏。雖然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但孩子表示,父親一找到機會就會和他聊聊,談工作上發生的趣事;孩子也相當期待和父親相處,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時光。
另一個高年級女孩,她的爸爸是大貨車司機,忙得沒日沒夜。不過,他們家仍然會定時召開家庭會議,父母在會議上把一些重大的決定告訴兩個小孩,同時徵詢她和弟弟的意見。所以,她非常了解父母親的煩惱,也很了解新修正的空汙法對大貨車司機的衝擊,會幫忙上網搜尋資料。
不用說,這兩個孩子的表達與論述能力十分紮實,我想和家人之間溝通管道的暢達有很大關係。更難得的是,
他們在和爸媽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了解賺錢不易的道理,並且能夠體諒父母的辛勞。
那麼,不是時常有人抱怨子女不能體會自己工作的辛苦嗎?我在想:
究竟是子女不願意去體會,還是爸媽壓根不曾向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呢?
《國語日報》在本學期的徵文中,有一個題目是調查和訪問家人的職業,最後書寫下來。我設計了以下這份〈家人職業調查表〉,讓學生先針對某一個想訪問的家人進行訪談,再根據內容寫成文章。
假如爸爸媽媽想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不妨參考表格的提示來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