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年輕人:「既然世上所有宗教都是錯誤的,而信徒們都是迷信,那麼該如何改善呢?」
史學家:「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宗教的錯誤是錯在哪裡,這有兩種錯誤,一是以信仰態度看待可以理解的事情,也就是迷信,二是以理性觀點看待無法理解的事情,這是迷惘。」
年輕人:「你之前好像也說過這個,不過可以再請你稍微解釋一下嗎?」
史學家:「第一類錯誤的例子很多,例如華人間有一種論調,說七月份時正值鬼門開,許多人們溺斃就是因為水鬼抓交替所致,不過這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七月份是夏天,人們自然會想要戲水,而戲水的人多了,溺斃新聞自然也多了。而第二類的例子我想不需多說,因為人類所知實在有限,那種發表乍聽之下理性實際卻是自毀性言論的人太多了。迷信是一種『希望蒙蔽人心』的現象,迷惘是『有知卻無識』的窘境。」
年輕人:「我曾聽過一種說法,說所有宗教其實還真是一家,他們之間有許多教義其實是可以融合的,甚至連不同宗教的起源也是一樣的。」
史學家:「宗教的出現是必然的,而歷史文明的開始與演進不可能毫無方向,所以定會有一定的相似,舉法律的例子來說,雖然各國對於殺人犯的刑罰程度可能不太一樣,但殺人總不可能是一件值得鼓勵的好事而完全無罪。若認為每個宗教都可信,都一樣真實,這絕不是公正客觀或見多識廣,只是膚淺或一籌莫展的表現而已,不然就是『暫時排除個人信仰』而對他人信仰的『尊重與同情』,這只是一種中立的宗教觀摩而已,只會誤人誤己。」
年輕人:「那麼我們該如何破除迷信呢?」
史學家:「就是用『真正的理性』。」
年輕人:「真正的理性?」
史學家:「是的,迷信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以信仰態度去看待理性可以理解之事,這就是『假的理性』,所以我們要用真正的理性才能破解。不過有一點必須要說,迷信是『理性的濫用』,而不是『失去理智』,所以我們要用理性開化迷信之人,讓他們知道『假理性』不是超越性。而破除迷信並不是讓迷信的人轉變成不信的狀態,而是要使迷信的人有正確信仰。」
年輕人:「那麼假如有人真的無法瞭解正確信仰,那究竟是迷信比較好,還是不信比較好呢?」
史學家:「我之前曾經說過,在信仰問題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其情可憫的,因為這顯示人都有宗教情懷,情感上也是承認有神的,但嚴格來說,不信總比迷信好,不信是悲哀,而迷信是愚昧,但話雖如此說,人總是要求上進,不會有人以不信勝迷信而自喜,這是自甘墮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句話表面上是不信,其實仍是迷信,因這可能是因為有好處才信,以合理的立場去接受不合理的觀念。」
年輕人:「嗯,我瞭解了,那麼我們可以以什麼說法和思路去導正迷信的人呢?」
史學家:「就以一神教的奇蹟啟示來說吧,之前曾跟你提過一神信仰是對的,但世上所有的一神教皆是錯誤,因為他們的立教基礎是依靠奇蹟,不過奇蹟之所以是奇蹟就是因為它是一種『例外』,而真理是貫穿一切事物的道理,因為一個例外來相信一個通義,這很明顯是反邏輯、反理性的,且上帝全知全能,何必需要再以一個奇蹟來『洩漏天機』?再者,以個人所經歷過的奇蹟為證而傳教,是完全無效的,因為這是要他人以自己的經驗來建立信仰,試圖將個別感受轉化為普世信念,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就算奇蹟是真的,也不具普世價值。」
年輕人:「是,還是學思踏實。」
史學家:「沒錯,其實《新約》就有記載耶穌說:『看見我而信不稀奇,未曾見我卻信方為可貴。』這不是否認『眼見為憑』的態度,而是表示思考的重要。」
年輕人:「我懂了,其實要不是沒有奇蹟,不然就是每件事都是奇蹟。信徒相信片面而虛假的奇蹟是錯的,用心看其實處處皆是奇蹟,而如果每件事都是奇蹟,那麼也等於沒有奇蹟。」
史學家:「沒錯,你能想到這樣真是再好不過了,正確的奇蹟觀就是認定奇蹟根本不在,或是認定奇蹟處處皆在。奇蹟若真是上帝的啟示,而上帝創造世間萬物,那麼一切都該含有真理的啟示性,為什麼單以一個反常態的事為奇蹟而特別重視呢?總之,西方宗教雖然主張超越性信仰,不過根本信念卻是建立在上帝啟示,這是一個不求上進而以神就人的『一廂情願』的想法。」
年輕人:「嗯,假如奇蹟啟示真的是正確的,那麼就失去了超越性而充滿世俗性,你所說的求知求道就真的多餘了。」
史學家:「是啊,一樣如同我先前所說的,上帝和真理的存在和內涵雖然不理性、不邏輯,但絕不是反理性和反邏輯,而是超理性和超邏輯。人之所以能夠正確認識上帝,就是憑藉上帝賦予人的理性知識能力,所以人若對上帝的信仰違反對上帝屬性的推論,那麼此種信仰必是錯誤無疑。」
年輕人:「嗯,那麼各宗教還有什麼明顯的錯誤嗎?」
史學家:「有的,所有宗教都注重禱告禮拜,這其實是無謂之舉,因為上帝無所不知,何需奇創造物對其讚譽?所以所謂『榮耀上帝』、『讚美上帝』實在是不可能也不必要。」
年輕人:「我記得你也說過,與奇禱告,不如把時間拿來求知、做有用的事還比較好。」
史學家:「是的,禱告這種無謂之舉使人忽略『盡人事而後聽天命』的重要,例如一般人常在遭遇危難時禱告而忽略了實際應做的努力。」
年輕人:「可我又想到了,禱告雖然無效,但至少可以在人們無助時,增加信心與勇氣吧?有點像休息雖然不能工作,但卻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的感覺。」
史學家:「我懂你的意思,不過禱告會增加勇氣和信心只是凡人的脆弱心理與迷信無知交互作用的結果,沉迷此道輕則浪費時光,重則誤入歧途,有害無益,要知道努力求上進就是最好的禱告。禱告雖然是一種善性表現,但人實在無須對無所不曉的上帝告白,而應該要對有所不解的真理努力追問。」
年輕人:「嗯,果然還是因為人的資質有別。」
史學家:「總之,禱告是一種支持自由意志的行為,因為人妄想以禱告來改變上帝的安排,調和者可能辯稱禱告並非干擾神意,因為禱告也是神意安排來改變神意的,這樣的錯誤很明顯在於『多此一舉』,因為人若可以提出此理那根本無需禱告,要知自由意志真正的發揮是在於知行合一而不是禱告。而禱告如果有效,那麼等於否定了上帝的全知全能,因為所有人都是上帝所創,為何僅宗教徒才是『上帝子民』?上帝為何僅給宗教徒願望成真的『特權』?如此上帝只是個可以交換利益的邪惡勢力而已。」
年輕人:「好的,我完全明白了。」
史學家:「接著,我們直接來探討一神教的內涵吧。」
年輕人:「好的。」
史學家:「先前我曾說過,西方信徒的求道精神未必比東方信徒偉大,這樣的思路其實也適用於判斷基督教是否為真理,因為相信上帝與相信耶穌為上帝二者,前者的智慧、道德、勇氣等素質肯定高於後者。而基督教主要的錯在於對啟示的深信不疑,他們是一個相信『耶穌為基督而基督為上帝』的宗教,且基督教的啟示性遠較猶太教與回教所確認者為高,所以錯誤程度也是一樣更高,而基督教因為主張耶穌為上帝而衍生出『三位一體』這樣違反常理與邏輯的詭說,這些都顯示基督教絕非真理。」
年輕人:「是因為沒有道德根據卻義無反顧地行使道德更加難能可貴對吧?」
史學家:「沒錯,而其實若要破除基督教迷信也不需要針對三位一體問題的合理性,只需以上帝性質或信仰觀念的有效性即可,像是我們現在說的,相信上帝但不確定上帝為何的人,其行善意義必定大於基督徒,因為他沒有明確的『更高指導原則』可以依循,其天人交戰的程度當然較高。」
年輕人:「是,還有什麼例子呢?」
史學家:「相信耶穌為上帝的人,肯定會忽略文明歷史進程,因為耶穌約生於西元前四年左右,而在此之前的人不就無法信基督,而死後靈魂不就也無法得到救贖了嗎?何況有史以來肯定也有人一輩子沒聽過基督教,而一出世即夭折的嬰孩也是連信教的機會都沒有,如此才會發展出天堂與地獄之外的『鄰泊』詭說。」
年輕人:「啊,你若沒說,我還真沒想到有人無法信教這件事。」
史學家:「嗯,上帝無所不在,啟示處處皆有,若特別重視耶穌為上帝及基督教教義都將減損上帝的偉大,也會有智慧上與道德上的錯誤。所以,應該要使基督徒知道『相信上帝的化身不如相信上帝的本身』。」
年輕人:「對了,為什麼關於東方的儒家和佛教,你都沒怎麼提到呢?」
史學家:「這是因為儒家和佛家其實並不是宗教,其實大部分人包括你自己就已經稱儒家為儒家而不是『儒教』了,而佛家之所以被稱佛教其實是一種誤會。」
年輕人:「是嗎?你說儒家不是宗教我還算能理解,但佛竟然不是宗教嗎?」
史學家:「嗯,儒家不是宗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更像是一個較接近現實的行道指導原則,雖然有資質的人能夠體會到其中的超越性真理意涵。而佛家其實也是追求真理而不信神的流派,相較於一神教反對被稱呼是一種『宗教』的態度,佛家是比較能接受的,這就是因為他們是沒有神意啟示的信仰,對於真理的解釋可以持多元開放的看法,對宗教一詞也沒有什麼嚴格的定義,這反映出沒有神的真理觀是錯誤的,因為沒有神,一切都將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