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這段話是最近看商周中執行長文章中閱後相當有感的一個標題。該文字是從佛門語錄中的一段話,強調凡人只會因為結果、果報而擔憂;相較下,菩薩則在源頭上,不斷地改善、承擔與付出。
對一個上班族而言,更多的感受是在於企業、工作生活的展現:跨部門的溝通。這可以說是專案經理、協作者最煩人的一段了。不是因為事情難、或是技術含量多麼高深,而是如何在不同部門中,協調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驅動他們將你的議題排序列首要、並且願意合作。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惱人的地方,故不可免的也發生角力、爭執與衝突。
那麼當遇到跨部門的衝突,當屬因還是果?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到他的故事。前段時間因為他與跨部門同仁有了爭執而離開公司。起因於他在群組中有了較針對性的言論,指出其他部門的人刻意的延緩、或是隱密資訊,導致中間執行時間拉長,影響後期的執行表現。
看似平常的話,但因為是在一個有大、中、小主管都在的平台,所以頓時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在當這位朋友發出了言論後,原以為會引來另一位同仁的回擊引發一場腥風血雨,孰料,另一位同仁立刻上報該亞太主管,不針對事情提出說明,而是上升到內部矛盾等引起工作不順的障礙等等。
換言之,原本對事情的討論,瞬間被拉到了層級更高的部門衝突與同仁適應性問題。後果可而之,雙方不再溝通,事件處理也陷入挺擺。
不過,事情還是要解決的,既然處理不了事情,上層乾脆讓發出事情的人走人了。回果頭來看,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站在執行面角度來講,可能擔心的點只在於交辦任務是否完成;但是站在長遠角度而言,真正需要考量的是部門衝突的來源?
任何的內部衝突,我相信都是其來有自,壓力鍋不會用第一天就爆炸,更多的是使用太久可能洩壓失調了。如果只是責備鍋子爆炸,而非使用器具者、或是操作流程,那麼可預見的未來還是會再發生的。
是否鼓勵內部衝突?我平常心以待,但是面對衝突而龜縮,這樣無疑就是「畏果」的表現。當主管,與當菩薩天差地遠,但是關心「原因」以及正視「原因」的態度卻是凡人也可行。
不害怕衝突,但也盡可能地培養從衝突中茁壯的韌性。這是我目前看到最好的註解。畢竟,單純地講大合作之美,只有站在最後的人才有機會講,更多的是中間的髒活、苦活。而跨部門的協調,本身就意味著「分與合」、「動與靜」的意義。
可能原本以為朋友待的公司,對於衝突是相當包容的,沒想到只是因為提出異議,就會引來如此大的殺身之禍,這確實是始料未及的。
當然,面對跨部門衝突議題,誰來當菩薩?這是一個上天堂與下地獄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