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習慣困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變的面向不對,第二個是改變的方法不對。本章節著重討論第一個原因——改變的面向不對。
一、行為改變三階段:結果-過程-身份認同
行為改變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層:改變結果—著重在習慣的目標結果,關乎得到什麼。
第二層:改變過程—著重在習慣的系統調整,關乎做了什麼。
第三層:改變身份認同—最深層的改變,重點在於改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關乎相信什麼。
每一階段的行為改變都有其意義,重點是改變的面向。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焦點會放在成就事情,以身份認同為基礎的習慣,焦點在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著手習慣改變務必要連同「改變身份認同」考量進去,因為有可能舊有的身份認同習慣會破壞現在改變打造的新習慣計畫。
例子:兩個想戒菸的人
我正在戒煙: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論述,更深一層的思考是——我是吸煙者,正嘗試不抽煙。
我不抽煙:以身份認同為基礎的習慣論述,代表著,不把自己當作吸煙者看待,我現在是個不抽菸的人。
二、身份認同與行為習慣的密切關係
每個行動背後都有支持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不相符的行爲習慣是無法長久的。內在動機與個人價值觀的終極型態是讓習慣成為身份的一部分。從我想要變成什麼樣,轉變成我就是這樣的人,這讓人越有動力去維持習慣。而且,越以身份認同中的某個特定面相自豪,越有動力去維持與之相關的習慣,因此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份認同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不改變,改善都是暫時的。
身份認同所帶來的習慣行為是一把雙面刃,可以是自我改善的一大利器,也可以是自我逃避的一大理由。許多人沒有注意到身份認同背後影響到的習慣,只能盲目遵循身份認同所帶來的刻板印象。
- 正向例子:目標不是閱讀一本書,而是成為會閱讀的人;目標不是運動一小時,而是成為有運動習慣的人。
- 負向例子:我不是晨型人,所以我沒辦法早起;我的數學很爛,所以我算數學也沒有用。
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得要不斷修訂自己的價值觀,進而拓展自己的世界觀,升級自己的人生觀,才能成就更好的身份認同。
三、身份認同形成的原因——經驗
身份認同來自個人的習慣,更精準地說,身份認同背後代表的價值觀都是源自於習慣背後的經驗形塑而成。簡單來說,習慣就是身份認同的具體化。越是重複某一行為,就越強化與該行為相關的身份認同。
我們現在相信的身份認同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經驗作為證據。假如我每天晚上都花一個小時閱讀課外讀物,我就有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個好學的人,隨著證據越多,我們越深信不疑。
該書的作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寫作能力絕對不算突出,,固定在週一與週四發表新文章,隨著經驗的證據累積,身爲作家的身份認同逐漸成長,作者認為自己並非一開始就是個作家,而是透過習慣成為一名作家。(可參考
《原子習慣》摘要:前言2)
習慣並非影響身份認同的唯一原因,但是因為頻率與時間的複利效應,習慣往往是影響身份認同的最重要因素。一次性的經驗效果容易消逝,但是習慣提供了大多數可以形塑身份的證據,因此某種程度而言,建立習慣的過程,其實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一種漸進式的微演化。因此,習慣就是通往身份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做的事情。
- 每次寫了一頁,我就是個作家。
- 每次去慢跑,我就是個運動的人。
習慣產生結果,但還教導我們更著要的事情——信任自己。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完成這些事情,證據開始出現,對自己的述說也會開始有所不同。
四、改變身份認同的兩步驟:決定身份—累積證據
(一)決定身份: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似乎是個大哉問,我們可以從較簡單的層面著手——由結果逆推,看看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 什麼樣的人可以寫一本書——持續寫作的人(作家)
- 什麼樣的人可以減重10公斤——運動的人
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就可以再思考如何強化這個身份。作者的朋友憑藉隨時詢問自己「一個健康的人會怎麼做」而成功減重45公斤。把這個問題作為行為指南:健康的人會選擇走路或搭計程車?健康的人會吃洋芋片?只要像健康的人一樣行動,時間夠久,就會成為健康的人。
(二)累積證據: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經驗向自己證明
習慣形塑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激勵習慣養成,這是一條雙向迴路,但最重要的是,驅使這個回饋迴路的是價值觀、原則,而非成果,焦點永遠都放在成為某種人,而分得到成果,才是習慣持續的重要環節。
當累積足夠的小勝利證據去證明自己有能力改變身份認同,每一刻我們都還保有選擇,因為今天選擇的習慣,就是強化今天習慣所代表的身份認同。習慣也許可以幫助我們達成外在的成就:賺更多錢、減重幾公斤,習慣之所以重要,在於能幫助我們成為某種人,但是根本上,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而是成為。
五、小結:身份認同是形而上的三觀,系統是形而下的方法,目標是習慣的具體化
這篇將習慣上升到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探討,不愧是在討論養成一輩子的習慣實用手冊。
在一開始讀到習慣背後支持的系統方法,已經夠令我驚豔了,系統的調整讓我可以綜觀全局去評估我的習慣養成,但是連結到三觀,卻讓習慣的探討不在只侷限方法(長期思考)、成果(短期思考),覺得作者在這方面的延伸真的很厲害,也唯有以這樣的思維去思考,才能讓我們成為更棒的自己。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