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3分鐘熱度嗎?如果是,記得在熱度冷卻之前,試著執行2分鐘原則。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默默跟自己說:「好,等我準備好就會開始做。」接著這件事情延到明天、後天、下星期、下個月,或默默成為明年的目標之一,「準備好」變成一種拖延方式。
「2分鐘原則」由美國工作效率大師David Allen 在"Getting Things Done" 書中所提出的想法:「只要是能在2分鐘之內完成的事務,都應該馬上進行。」
嘗試2分鐘原則的理由
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那條:避免拖延。
小事項累積會帶動「滾雪球效應」,最後變成一座山,當這種狀況時,就會很容易進入放棄狀態,讓全部砍掉重練,一切重來。
便利貼貼得滿滿的OA,手機裡的to-do-list每天都有代辦事項,沒有空白的一天。我們常常必須花更多時間在整理、思考要做哪些事情,對於沒做好的事情則是充滿懊悔、重複檢討,例如書櫃整理、打掃房間、夏季冬季衣服分類等。
想要做的太多、執行力沒跟上,計畫反而變成壓力的來源。
用兩個方法開始執行2分鐘原則
試試從完成一幅拼圖開始。
- 完成「不急」事項:有些可以很快完成的事情拖著不做反而影響很大,例如和醫生約診。這是可用一通電話、或幾個按鍵完成的事情,卻因為覺得是小事、「沒那麼急」,反而將它壓在手邊,導致心裡卡卡的,總認為有事情沒做。
2. 開始嘗試更大目標:大部分人常認為完成一個大目標需要有完整準備、足夠時間,所以更願意做那些「比較不花時間」的事情,這樣很容易養成拖延的習慣。
2分鐘原則的優點
即知即行,化繁為簡
- 與其列出一長串的待辦事項,倒不如起身把眼前該做的事情做好
- 產生動力,讓人更容易有成就感
- 如同《原子力量》書中強調的「複利效應」,改變很微小,但同樣動作重複執行便是一個利己好習慣,享受自我改善的複利。
2分鐘原則可以做的事情
雖然只有2分鐘,但不要認為能做的事情不多。讓我們把「微小事」做好,養成「良好習慣」。
- 不延宕溝通
- 減少不必要的資訊接收
- 訂定自身每日須完成事項
別誤會2分鐘原則字面意思
- 有些事情需要多一點時間沉澱或準備,不要誤以為凡事被交代,就只能速速處理,事情皆有輕重緩急之分
- 大目標也能夠適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不能拖延,所以要徹底執行。
- 2分鐘原則是個指引,並非毫無彈性,所以可依據工作環境等條件進行調整,5分鐘原則、15分鐘原則都沒問題,緊握「避免拖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