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個對話中,父親使用了一種否定、指責的講話方式,而女兒則回應了一種質問的方式。以下是對話方式的分析和一個更好的對話方式的示例:
父親:為什麼數學考這麼低分?
女兒:老師在發完考券之後也說自己把題目出得太難了,全班只有三個人及格。
在這個對話中,父親的問題聽起來像一個指責,因為他直接問女兒為什麼考這麼低分,暗示女兒有責任或錯誤。女兒的回答是一種質問,她試圖解釋自己的情況並質疑父親的懷疑。
以下是更好的對話方式:
父親:我看到你的數學成績很低,我擔心你在這方面有困難。你能給我解釋一下發生了什麼事嗎?
女兒:老師在發完考券之後也說自己把題目出得太難了,全班只有三個人及格。我覺得考試的難度對大部分同學來說都很高。
在這個更好的對話方式中,父親以關切和請求的方式提出了他的擔憂,並請求女兒解釋情況。女兒則以解釋的方式回答,並提供了考試難度高的背景信息。
這種對話方式更加開放和尊重,並且鼓勵雙方進行溝通和理解。
我們常常在意對方是否能夠達到我們的期望,並希望對方能夠改進。然而,當對方試圖解釋時,我們卻經常表現得漠不關心,不願意傾聽,這樣的態度常常引起對方的憤怒。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天晚上,一個孩子回家的時間晚了一些,
父親第一句話就是:「你為什麼不早點回家呢?太晚回家在外面會有危險!」
孩子認真地解釋說:「我也希望能夠早點回家!但是今天我錯過了一班公車,等下一班花了很多時間,路上又塞車,所以比平常晚了一點。」
父親接著說:「我在問你話你跟我狡辯甚麼?」
孩子發現父親只是問了他晚回家的原因,根本不關心他所說的內容,從頭到尾只感到被指責,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蠢、很笨,沒有能力。
使用質問式的語言在關係中具有破壞性,它傳遞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
我們很容易將對方的質問式語言解讀為「你根本不相信我能做到!」、「你質疑我的能力!」、「你認為我不擅長這方面的事!」因此,我們以相同的語氣回應對方。如果我們本來就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而這一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努力隱藏的,一旦被揭露,將感到極度尷尬。
因此,質問式的語言往往不小心暴露了對方的自卑之處。在自我保護的心理驅使下,對方要麼選擇避免這個話題,要麼使用更強烈的攻擊性言辭回應,這樣的對話注定不會愉快。
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和喜愛,沒有人天生喜歡被別人以貶低和負面評價的方式看待。然而,質問式的語言往往傳達出一種輕視和貶低,觸動了人們最在意的自尊心。
我們生活在關係之中,同時也活在他人的眼中。雖然不需要過分在意他人的觀感,但也不能對別人的評價視而不見。我們經常努力平衡做自己和迎合他人的期待之間,這只是一步之遙。
相對地,我們也應該理解別人時刻關注評價的心情。在口出狂言之前,請先思考自己的初衷是什麼。
如果你只是希望對方採取某些行動,直接提出請求吧!
「請你下次早點回家。」
「請你記得在找我之前先聯絡我。」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對方為什麼沒有做到某事,直接詢問吧!
「我看到你今天心情不太好,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的成績最近有些下降,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當然,在了解原因之後,你也需要與對方討論解決方案。
明確傳遞內在意圖,減少使用「質問式語言」,讓關係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