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我之前寫的一篇《無援的悲歌,高功能者的憂鬱》談及到了高功能憂鬱者可能遭遇的困境,我透過自身實務經驗、及所汲取的相關心理知識歸納了五種類型:
1.成就表現型
幽默地說,可以說是「全村的希望」的類型。若在華人社會裏,通常是突展現過人天賦的家中成員所擔任的角色,例如:特別會讀書(這個最常見)、多才多藝、某領域特別專精……是家裏的招牌,事關家族的榮辱與振興,全交付於你手裏了。這類的人,其實從小獲得許多的讚美,亦獲得許多的關愛,甚或是溺愛,但當自己表現不如易時,會對他人失望的情緒特別敏感。所以,在他真實的內心很害怕失敗,甚至會對於外在掌聲,及自我評價會有很大的落差及自我懷疑,也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典型。
他們的核心在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極度害怕失敗及他人評價,總覺得周遭人說的好話是假的,因只要自身表現未持續在高檔,他人的失望全寫在臉上。所以,他們無法給予自己「真正的正向評價」。
2.家庭經濟支柱型
這類型的人出社會的早,很大部分原因可能家中就有債務問題。無憂無慮這件事情與他們絕緣,他們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為,沒有錢哪來的快樂呢?他們沒辦法活在當下,覺得快樂是件奢侈的事情。當還在學習階段時,周遭的同儕可以在課堂上浪費時間、打屁聊天,課後更繼續相約去遊樂。然而,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他們的時間很珍貴,一旦放空或玩樂,就是在損失自身的金錢,或開始負債,他們對金錢與時間有極高的焦慮感。
他們總覺得,我只要把大量時間投注在「賺錢」上,家庭債務就會放過自己、殘酷的社會就會放過自己,最終「我也會放過我自己」。但沒想到的是這將會是無盡頭的深淵,因為,自己賺到的金錢,根本無法留在自己身上,
3.長子、長女型
這類的人有點像「成就表現型」與「家庭經濟支柱型」的混合體。因為身為長子女,具有擔任家中表率的義務,弟弟妹妹不行,但是身為哥哥姊姊的我一定要先來。最傳統形式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需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他們是「榜樣」。
為了成為「榜樣」,他們很難去展現自己的脆弱,面對外界的期待,他們下意識處理的方法就是「假裝」,成為模範這件事情不能有一絲得紕漏。他們道德感及使命感極強,更容易成為物質依賴者,常拖著充滿病痛的身體,然後再告訴他人「我很好、可以給你靠」。
4.被迫成為照顧者型
你是家中失能者的照顧者,也許因為你住家裏,或離老家最近。擁有展翅飛翔的渴望,卻是現實中的籠中鳥。「百善孝為先」若你不盡孝,就會被他人所恥笑,對於無法真正飛翔的自己,又覺得很可笑。內心充滿矛盾,到底是因自身能力不足,賺得錢不夠多,無法請得起看護;還是,我做得到如此,但我選擇如此。
這類的人常與理想及現實間打架,「如果可以」或許是在心中常繞梁的一句話了。他們最背負社會道德的輿論壓力,如果他們擔任不起照顧者的角色,等著的是「棄養」的法律罪責;若你,可以成為陪伴、向上「撫養」已報盡孝的子女,那變成一種大眾所景仰的「美德」。有時候常出現一種情況,就是父母明明對你不好,你卻被迫要撫養他們,呈現出內心真實感受,與社會期待及法律規範的拉扯。
5.家中有精神疾患型
或許,這類型的人可能是最糟的狀態了。你會是最被情緒勒索的那類人,當你無所作為,會接到更多的訊息,要你去立即地做或幫忙,當你一切安撫好,覺得一切相安無事,最終可以展開自己的人生。最終,並不是的,又開始有家中的難題綁住你了……
最終,你只能這樣說服自己「他就有病,我能怎麼辦呢?」我理智上面很想疏遠他們,但是……如果他自殺了怎麼辦?被迫帶著失功能的人,他只能持續地高功能,一直在「希望」與「無望」之間打轉,那到底要不要一起毀滅?還是在這如同末世的人世,給予最後的一絲希望?
------
這五種難解的例子,如何解呢?甚有些是複雜性的多重樣貌,涵蓋多種類型。很直接地回到核心卡住的地方,個人對「生命」及「家庭」的核心信念是什麼?確認核心信念後,該如何修正?再如何於多重困難底下重寫自身的人生?
Ps.之後,我會再分享各自類型我會介入的方式
文:吳景濱 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