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繼續往下閱讀,卻又捨不得一口氣讀完;好想趕快知道築夢過程的點滴,卻又往往沈浸在每個細節中反覆思索。這是閱讀「轉山」時,矛盾的心境,然而,即便如此卻絲毫不減閱讀時的震顫。一句句作者內心的吶喊,透過第二人稱的表述,那每一句以「你」為開頭的句子,就這麼撞擊著內心深處。同樣的質疑、同樣的畏懼、同樣的懦弱不也同樣地安存在自己的心房。看見如此真實的書寫,閱讀時會有些畏懼,畏懼去看見那被牽引出來的自己。可是,卻又同樣地被鼓勵著、被提醒著,去看見畏懼與懦弱背後的不甘。因為不甘,所以努力嘗試去開啟生命的可能;因為不甘,所以願意去堅持生命的想望。畏懼與堅持、懦弱與不甘,兩相拉扯的生命訴說著心靈的真摯與存在的樣貌。過程中,已無所謂接受與否,因為那當下的共鳴,早已深深地迴盪在心靈底層的瀚海。那禁不住的眼淚更是傳達著內心的躍動與渴望。深深地感激著這本書的誕生,因為知道它開啟了生命中的一扇原已輕闔的門扉啊!
「流浪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能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看見這樣的標題便足以讓人心動。作者謝旺霖是第一屆流浪者計畫的獲獎人,其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以單車獨自從雲南騎到西藏。那過程的艱辛、困苦,在書中娓娓道來。讓人落淚的不是同情,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害怕去碰觸的自我懷疑。一如作者在敘言所採用的標題「因為,我懷疑…」,這樣的開場訴說著面對生命的果敢。想想,透過那極端艱辛的旅程,所激盪出來的勇氣或許方足以面對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卑微與懦弱。也才能夠開啟關於轉化的契機,一如轉山的意涵。
或許就因為這句話在內心深處的激盪,所以閱讀到行路難一篇中所述,作者處在「頭腦暈眩,只是死命地推行著,腳步幾乎在雪地裡顯得荏弱而不聽使喚」的狀況。面對友善路人不忍其處境極欲拉其上車時,作者卻半軟地跪在地上哀求著:「不遠了,讓我自己來好嗎?求求你們別擔心。」那一剎那,眼淚再也止不住。那份堅持的代價,何其辛苦,又何其值得啊!一如作者在書中所提:
或許你的頭腦已經分不清楚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了,你祇存在一個往前的意念。這是你一開始就選擇的旅途——貧窮,流浪。你覺得這一關若守不住了,以後同樣的問題仍會持續重複,你不想因這輛車的介入就此載走你的命運,你不想平平白白就這樣放棄自己選擇的路,過一生。
那樣的堅定,那樣的明晰,或許唯有在頭腦已經分不清楚的狀況下才更顯真摯。憤怒也好、悲傷也罷,所有關於存在的懷疑,在退卻與否的選項中往往會被無情地被放大。但是,也唯有感激這樣的放大,才足以衍生更大的堅持去否定關於妥協的選項。因為那樣的妥協,不單單只是休息,而是在經歷極大苦楚後的放棄,甚至是原已微弱的自我價值的潰散。於是,那一步步的踩踏,化去了內在的懷疑、看見了生命的可能。閱讀時,彷彿看見了雪中彳亍獨行的身影,怎忍去阻斷、卻又怎忍去放行啊!面對一個年輕生命的追尋,除了合掌祈求之外,能做的彷彿所剩無幾了。
回望自身,那關於妥協的允諾、那關於生命的追求。或許因為潛在的懷疑仍未曾停止,或許因為對於生命還存在著想望。於是,「轉山」撼動了一顆曾經炙熱的內心,翻滾著,尋覓著曾經的溫度。只是,每一步所謂的堅持,每一步所謂的勇敢,是否投注著生命的熱情,抑或是再不得不然裡推託著。那樣的疑問,從心靈底層緩緩地冒了出來。嘗試想要去釐清什麼,卻看見案前的自己,懦弱依舊、害怕依舊。不過,至少閱讀之後,面對著自己逸出的想望,有了多一點點的寬容。更在那寬容之中,拉扯出新的堅持。
不斷地反覆、矛盾,心靈的意象交錯更迭著。什麼是自己,那亮麗的、精彩的抑或是逃避的、萎靡的。深夜案前的叩問,不也曾發生在多年前,那個高喊築夢,卻在面對社會壓力而委屈痛哭的自己。幾次面海訴苦的悲寂,幾番困頓後所激發出來的韌性,為的不過想去遇見生命潛在的原型,想去探問心靈底層的迷惘。歷經了生命的轉折,原以為心理學領域的悠遊得以找到更多的線索,殊不知,那言說裡看不見自己的身影。於是,漸漸地,忘了。忘了生命的疑惑、忘了內在的質疑。但卻又知道那所謂的忘卻,只是欺騙自己的伎倆。因為這叩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並不怕真的忘了,但卻怕自己沒有追尋答案的勇氣與毅力,更怕自己在表象的生命許諾裡敷衍著內心的渴望,而只是任憑那聲響低吟淺唱地迴盪在心中。
「轉山」的文字再次拉扯出內心的恐懼,不是去質疑生命的妥協,而是如果看不見妥協、看不見所謂的不得不然,那存在的生命究竟是誰的生命。關於自我存在的價值,那未解的課題,突然再次被看見。是份欣喜,因為這樣的看見;是份恐懼,因為看見背後的沈重。無意間走了這些年,恐懼依舊、沈重依舊,只是在那過程裡多了一些聲響悠悠地鳴唱著。
感激「轉山」,當然還有轉山的作者謝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