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你將會學到:
輸出的質量與多寡,決定你的勝算
輸出的誤解:要有好的輸入才有好的輸出
PROS優勢輸出模型的樣式
話說最近方格子演算法好像沒有站在我這邊(汗顏)
不只在瀏覽量方面,在每一個主題的即時精選都被卡住了。可能一篇文章,前兩個禮拜還有幾千瀏覽,到現在只有十次瀏覽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我剛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加大力道,重新的改善自己的文章架構以及表達方式,再想辦法在文章的SEO方面加強。在閱讀于為暢老師的《一人創富》後也開始嘗試日更,後來發現原來真的可以慢慢做到。在這個停滯期中,或許就像是暴風雨中的平靜一樣,我只要繼續享受這個寧靜的時光就可以
你寫文章時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嗎?
絞盡腦汁想不到要寫什麼
下筆之後卻卡住,不知道要寫什麼
每一次創作都花費大量時間,無法脫身
在這篇文章,我們將會掌握如何高效輸出跟輸入的技巧,在短時間內,產出具有效率跟效能的內容,再以各種方式表現。讓你在創作的路上,能夠少走彎路,盡快達到滿意的狀態
延伸閱讀:創作者必學的高效能筆記法:卡片盒筆記法
以下內容來自:
高產出的本事:用8種表達框架X4張圖X15分鐘, 文章、簡報,圖解一次到位,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
Done is more than perfect --雪莉‧桑德伯格(臉書營運長)
很多人常常因為完美主義作祟,導致它們不敢把自己學到的知識(input)以演講、文章、podcast展現出來,這樣子的心態會導致你的輸出產量減少,同時學到的東西也無法展現出來
延伸閱讀:完美主義的矛盾
書中提到:
改變工作與人生,從優先產出成果開始
作者觀察了身邊與社會上成就斐然的人,發現他們未必有卓越的才能或是腦袋,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懂得輸出,而且是大量、快速的輸出
為什麼輸出這麼重要?我來舉書中的一個例子
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所著《最高學以致用法》中提到一個問題
有一個人每個月讀三本書,而另外一個人每個月讀十本書,誰會成長的比較多?
相信明眼人都會選後者吧?然而,事實可能不是如此。因為影響成長的關鍵不在於輸入多少,而在於能夠輸出多少,方式跟品質如何
在上述的例子中,假設前者三本書都如數家珍,後者問到十本書再說什麼卻一問三不知,相信沒有人會選後者吧?
像是我在高中時讀了三十本關於讀書方法的書,然而我卻發現,我讀完卻想不起來這本書提到了什麼,只好一再重複閱讀,這樣往往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後來我知道了費曼學習法:以教別人的前提來閱讀,發現這些知識點往往可以深植在我的腦袋中,而且遇到問題時可以及時想起來,回答別人的疑問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重點反而不再是輸入多少東西,反而是你能講出什麼?輸出什麼樣的文章、報告。在這個時代越來越注重「學會被看見」,而輸出正能符合這個需求
書中提到,與其等待很久時間才輸出,不如顛倒成「先輸出、再輸入」的概念,先有了微輸入(input)之後,就要開始產出(output),在過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再閱讀,繼續輸入(input),重新歸納之後再輸出(output)
俗話說,好文章是修出來的。現在我日更的概念正是這樣:把每天輸出的過程當作學習,反省之後再持續改進,文章只會越做越好,不會越做越差
這個過程有以下步驟:
有時候我會發現,東西是學習不完的。之前我再撰寫保險相關文章,後來才發現越研究越細。之後我就開始決定,與其要求全部學完再下筆,不如先寫再說,不然就只會卡在輸入的環節而無法輸出
書中作者有提到自己的輸出心法,分做四項介紹:
Position(定位):定位方向、目的、受眾
Restructure(重組):八種表達框架、四種解答框架
Output(產出):產出內容
Scenario(場景):場景應用
因為內容含括整本書,所以簡單起見就用這篇文章為例
Position(定位):讓新手創作者能夠激起動機下筆寫作,不要太在乎完不完美
Restructure(重組):以重點框架為主,講述三個重點
Output(產出):產出內容:鑽石結構--開場:閒聊、激起興趣;中途:邏輯講述內容;結尾:總結--大觀念或是名言
Scenario(場景):場景應用:文章,也可以考慮以PODCAST呈現(有在考慮要開)
至於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再去圖書館借閱,我之後也會詳細介紹PROS模板的內容
我覺得輸出的過程是值得的
我在方格子上寫作也有半年了(假設從開帳號以來),中間雖然有開廣告收入,不過目前只有賺到兩百塊(本來以為可以被動收入躺著賺,用這收入只能躺在醫院了吧😂)
我後來才知道,重點在於:你在寫作的過程,有沒有幫助到自己,無論是在解決人生問題或是讓自己成長
儘管過程會有波動,但是一定要相信總有一天,這些付出都不會白費,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幫助你
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幸運吧
🥯如果財務有餘裕,歡迎以小額的麵包贊助,讓我在做好文章的路上增添更多燃料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