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職場上聽過很多阿姨輩的同事,老是勸年輕的我們,能住家裡就盡量住在家裡。沒錯,在台灣這種高房價高租金高物價,慣老闆太多,薪水死不漲的年代,重要是能「省錢」真的很重要。如果我沒經歷過生大病,長時間的休養和近幾年重返職場,那現在我的經濟能力可以允許現在的我搬出去。
亞洲父母有一個壞毛病,就是習慣把小孩保護得好好的,好像小孩永遠都是小孩;就是因為小孩永遠是小孩,所以就永遠認為你很難自主生活。我很討厭一句話,叫做「在父母眼裡,你永遠都是父母的小孩。」,這句話看起來沒問題,父母(家長)對孩子的愛發揮到極致,對我而言,我看到把孩子和父母(家長)間的界線更加混淆不清,這抹煞了孩子——獨立個體,它的事實。
當母親分娩時,最重要的動作是什麼?剪擠帶,正式宣告你與母親本體,從共生存到獨立存。如果你或者母親不想讓你成為獨立個體,而拒絕剪擠帶,這個被生下的嬰兒可以存活嗎?
當然,當我們還沒有生存能力時,只能全面倚賴的照顧者,當你有能力生活時,如果大部分還是需要照顧者的照顧,如媽媽會幫忙洗碗、洗衣服,把家務雜事準備好好的,這就不應該被當作「住家裡好」的支持論點。我常聽到阿姨輩的同事沾沾自喜地說,我小孩搬出去又搬回來,然後告訴我還是住在家裡比較好。言語間透露出當初沒聽媽媽的話,現在終於知道媽媽是對的吧!
我覺得這類心態是一種警訊,代表你孩子長到成人,依然很難「接受」自主生活,亦或者「不願」獨立自主。
我母親是一個永遠把我當作小小孩看待,像是之前她只要看到我洗碗,就會一直叮嚀「有沒有用洗碗精?」、「洗碗要用洗碗精」;我牽車時,我媽就會說「記得拔鑰匙」,當我很無奈的說好時,她還是會站在我旁邊盯著我,直到她“親眼”看到我拔鑰匙才願意離開。站在母親角度,她認為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關心和叮嚀;站在我的感受,「過度」關心叮嚀反而讓我「深信」我就是一個無能、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做的「成年人」。
亞洲父母也常有一種特徵,就是該放手時無法「放手」,總是粗暴的、單方面的把孩子和自己綑在一起,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生命,不認為孩子有自己的道路、人生和自己的選擇。這個意思不是,明知山有虎還「放任」他們往那去,而是不需過於干涉,甚至把孩子選擇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到21世紀,我們身處在進步社會的台灣,孩子不再是父母的財產或者是成就你夢想的工具。沒錯,哪個為人家長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既然如此,那麼功課就會是:我可以有我的期待,同時我也允許孩子做不到我的期待。
我不是永遠都是父母的孩子,我是他們眼中〝曾經〞的孩子。
「每個人,每過一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卸下”的角色任務。」
不知為何,寫到這,我腦海出現Yanni這部音樂作品“With An Orchid“
輸入email即可免費訂閱我,也可隨時取消:https://susantsai.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