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是資深英文老師,她開玩笑說她不是在教英文,而是在當保母、教生活經驗。
英文跟生活經驗有何關係呢?
她正色道:「英文學到一定程度,就是要寫作文,要能跟別人聊天、能閱讀經典文學、能夠跟別人談生活、旅遊等,可是你現在問很多孩子,他們可能沒去過屏東、台東鄉鎮,就算是去過了臺灣這些地方,他們也不知道如紅毛城的歷史背景,沒體驗過都蘭的美,或從沒機會認識福山植物園的生態。這些生活經驗其實都是作文跟聊天的素材呢;更令人擔心的是,有些孩子連生活的基本常識與技能都無法掌握,去年我兒子去成功嶺受訓,他的同學看到紅色的火龍果大驚小怪,不知如何吃,後來才透露因為在家媽媽都會把水果削好。」
的確,現在家庭少子化,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贏不過別人,所以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才藝與補習,也或許因為家長忙碌,帶孩子去大自然踏青或博物館趴趴走的機會就少了,體能鍛鍊相對也少了,當然也有不少家長會安排旅遊,但旅遊行程多是吃吃喝喝、拍照觀光,而缺少了深度體驗當地文化、認識文史的部分。
也因為疼愛孩子,所以家務事父母全權處理、下課後由專車接送至安親班,孩子要吃什麼、用什麼,都是父母去買,但想想父母的這些作為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當孩子能夠靠自己力量完成一件事即便是簡單的過馬路、搭公車、煮頓飯等等,孩子的成就感、勇氣及自信會由然而生,反倒是過度保護將減少孩子累積自信的經驗。父母的全能造成孩子的習慣依賴,也導致孩子面對陌生容易心生恐懼、害怕犯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情況。
愛要放手,先跟孩子事前教育或模擬可能的情境後,讓孩子自己去試試看吧!「犯錯、跌倒」會記得更牢,也撥些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豐富的生活體驗吧。
經驗是創造人生的材料,小至寫一篇作文,大至格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