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
【閱寫越快樂】EP.20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
喜閱樹創辦人 梁虹瑩老師
|與談來賓|
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創新語文教育工作者 林津羽老師
上回,兩位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孩子小時使用3C產品的心得及教養之道,也分享了讓孩子使用3C產品的基本態度與原則。接下來,兩位老師即將進一步聊到「網路成癮」背後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已有手機的青春期孩子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延續上回談到的網路成癮現象,曾為國中導師且家有男孩的梁老師,觀察到男孩對於「玩遊戲」的需求,有時不是個人需要而是「社交需求」。像她姪子曾經直言:「我也沒覺得遊戲特別好玩,但我需要跟朋友一起玩。」梁老師認為女生可能有更多事物可以聊,男生則常常是透過遊戲來建立話題。
像她兒子社交需求沒那麼高,可以和自己相處,看書就是最大的興趣和娛樂。但這也是源於梁老師與先生為孩子從小建立的閱讀環境和習慣,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和習慣塑造,很多小孩「窮」得只剩下電玩,娛樂和社交都得靠3C,若把網路/遊戲拔除,等於拔掉他的人生重心,那該怎麼辦?
兩位老師都認為家長不應該直接阻止,得先覺察到小孩子玩遊戲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津羽老師請家長思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是否協助他們擁有:
足夠的娛樂刺激或興趣養成?
足夠數量的優良同儕
有自己想要關注的事物嗎?還是習慣掩蓋感覺?
那些僅能透過遊戲互相連結的青春期孩子,或許也在意自己的未來、課業,但不好意思和同儕分享,或沒有適合分享的對象。
梁老師補充「成就感」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長過度在意成績,孩子的成就感來源變得過於單一,但如果就是沒辦法「考好」,那又該怎麼辦呢?自信心低落的狀態讓人容易深陷電玩,因為電玩是最容易建立成就感的方式,遊戲設計也符合人類心理,就像夜市的彈珠台一樣積極鼓勵玩家,讓小孩在遊戲中迅速獲得成就感,也容易因此成癮。「教育現場可以給予這麼即時又激昂的回饋嗎?」津羽老師如此反問。
因此,家長如果提升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黏著,提供更多元的方式讓小孩探索世界,小孩也會更有機會挖掘到自己不同層面的可能性和成就感。同時,她也覺得家長不該放棄和小孩在遊戲中建立連結的機會,津羽老師曾詢問多位沉迷遊戲的學生,發現他們有程度上的差異,有的小孩玩得超認真,會去研究各國遊戲,當成一門專業。
梁老師有位同樣身兼父母與老師二職的朋友,面對這個問題,同樣覺得應該先讓小孩在真實世界中有多元興趣發展,那小孩如果要玩電玩,就陪他玩吧!例如一起玩策略型遊戲《星海爭霸》的父子,可以共同模擬策略,這樣的團隊合作就是很好的親子時光。而Switch只要控制時間和遊戲內容,也可以創造許多家庭歡樂時光。所以重點或許不是聚焦於3C產品有多可怕,而是思考自己擔憂的同時,又願意花多少時間去陪伴和關注孩子呢?
兩位老師建議,家長平時可以多讀一些3C對小孩/大人影響的文章,建立自我覺察的可能性,再去和孩子談。我們看見的「3C沉迷」是結果,但背後的成因更需要去了解。津羽老師分享自己因為高度近視,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會進行限制,用健康觀點去和小孩溝通,拿眼鏡給小孩戴著跑步,讓小孩自己體驗:「這是你要的後果嗎?」她也深知很多家長給小孩使用3C是因為自己太累、沒辦法思考了。然而她想要請家長們試著停下來想一想:雖然現在看起來比較輕鬆,但會不會是飲鴆止渴?
我小孩小學很愛看書,怎麼上國中就開始沉迷手機?
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
梁老師分享自身經驗,她並不否定將作為孩子的獎勵物,但很重視時間管控,以及開放的「節奏」。如果國小一直禁止,但到了國中突然大開放,沒有過渡期的狀況,很容易讓小孩一路滑進3C世界的深處,讓家長之前的控制都毀於一旦!
津羽老師提醒家長,別太輕忽自己在小孩心中的地位,即使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不需要父母,其實還是很需要家長給予適度的空間和引導。青春期的孩子在使用3C上,必須先具備以下能力:
而這些能力可以如何培養?梁老師家中小五的女兒一直很期待上了國中就能擁有手機,他們先和小孩講好,國中以後她能擁有的是手機的「使用權」,手機本身是家裡的財產,如果過度使用,家長可以隨時收回。她認為許多青少年在手機被家長管制時,反抗的核心在於:「你憑什麼收走我的東西?」
但若事先說好是家裡的財產,就能讓小孩有所認知,手機並不是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娛樂物品。
她也建議可以先在小孩高年級階段,先提供平板的使用權來作為「測試」,像她女兒過去要使用平板都必須經過家長同意,但現在提供更大的空間,並讓小孩自己做一個表格,看自己花多少時間用平板、用來做什麼?當然小孩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但有做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使用狀況有所意識,也能知道爸媽希望她把平板用在什麼用途上。
這些都是為了讓小孩建立自我覺察的能力,感受自己使用的時間愈多,會不會不願意去做別的休閒娛樂了?在虛擬和實際生活中可以取得平衡嗎?她也明確告訴小孩會透過這些地方來評估,是否適合在升上國中後就立刻擁有自己的手機。梁老師認為,在孩子小五小六時給予這樣的空間當作「緩衝期」,就不會讓小孩瞬間陷落3C的網羅。
「我觀察到梁老師在這階段之前,也已經和小孩建立親密的連結和親子關係!」津羽老師補充提醒。
關於小孩的3C使用,兩位老師如此總結:
1.首先,開放使用的時間愈晚愈好!
2.把3C當作工具,先讓孩子透過電腦、平板習慣3C產品的功能性,重點放在如何協助自己學習
3.培養「覺察能力」:為什麼想玩?我在上面花多少時間?
若家中的小孩已經呈現「成癮」狀態,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呢?
限制與責罵之前,可以先回過頭覺察小孩心理的空洞,因為大多數的成癮狀態都是來自於某種困擾或不滿足,「過度使用3C」是我們看見的外在行為,而如同冰山,狀態底下底下看不見的那些挫折或者無力,才是更值得探究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是孩子需要被陪伴傾聽和協助的徵兆?
所以家長們請不要先急著否定孩子對於電玩的喜愛是「沒有用」的,也可以借重孩子在這方面的優勢表現,協助轉回課業和生活上的挫折,陪他正視他不願意面對的事物。例如在玩遊戲時展現毅力的孩子,家長就可以先肯定這一點,再鼓勵與陪伴運用這樣的特質,去面對課業上的挫折。
只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家長不用與3C和小孩保持敵對,焦慮感也可以降低。當您發現小孩過於熱衷追求虛擬世界的成就感,也請先思考自己是不是把「學業成績」看成最重要的成就?當小孩愈難在真實世界獲得成就感,就愈可能陷入網路世界。
最後,兩位老師邀請為沉迷3C的孩子所煩憂的家長們,在此靜下來思索:
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我是孩子的助力還是困境?
身為家長,我們的出發點當然都是好的,但表現出來的作為,一定都是對孩子好的嗎?會不會,我們就是孩子陷入網路世界的主因?
身為父母真的難,很多時候家長自己先被困住,也因此困住了孩子。這次的對談中,津羽和梁老師一起大談關於3C使用的父母經,提醒大家先尋找跟小孩連結的可能性,最終希望身為家長的各位,都能取得「自己-孩子-3C世界」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