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應我爸要求,全家去看了《蒼鷺與少年》。我原本就有計畫要去看,但沒想要趕在首場就去,更沒想到爸爸會好奇宮崎駿這次的作品。說我是宮崎駿的鐵粉嗎,也不是,只是喜歡他的作品,喜歡他天馬行空的世界觀,但又有哲理隱喻,精緻細膩的畫面,卻又有生命動感,又因爲這次《蒼鷺與少年》的海報、廣告隨處可見,但就是不見預告片!這下連我爸爸和家人都非常好奇了,所以上映的當天我們就前去報到。而看完後只能說,宮崎駿厲害!
預告片是怎麼來的?
預告片的發明是來自於一位廣告商的創意。1913年,有一位連鎖劇場的廣告經理,他為了要宣傳劇院和即將演出的音樂劇,便用音樂劇彩排及幕後故事製作了宣傳短片,並在戲劇開演前在劇院外播放,這第一次的嘗試隨即引起了很好的反應,比平面海報的效果更好。接著他在1914年為卓别林的電影使用預告片來宣傳,直到現在形成了每部電影都要有預告片的習慣。
預告片的作用?
一開始電影的預告片是放在電影結束後才播放的,但片商發現電影結束觀眾都散場了,沒人留到最後看其它電影的預告,所以才改成電影開始前播放其它即將上映的新電影預告片。後來電視、媒體發展開了,預告片也不只是在電影院才能看到,漸漸的預告片成了電影最基本的宣傳方式。而預告片除了宣傳,吸引觀眾購票觀看外,也用於找投資(如果電影投資方還未找到,會用前期拍的一些素材剪個基本的預告片,也稱為片花,給投資方作為投資的參考判斷)、發行片商賣片用(片商也要提供預告片給購片方參考是否值得購片)。
預告片的魔力
我感受到預告片的魔力是有次親自參與一部電影的預告片製作。拍電影最害怕的就是拍著拍著,越來越不確定自己拍的是什麼了,特別是導演,導演的感受是拍攝製作的一切,但當一大筆錢、一大群人都靠著你的感受在進行,在那種製作壓力、身心疲累及不確定的種種外在變化下,很容易迷失創作方向。工作人員也會有這樣的時候,只是負擔沒有導演大,而且一切聽命於導演、製作人,所以對整部戲的責任相對就較小,但有時還是會對自己拍的戲有疑惑,特別是腳本故事還沒有很完整、導演編劇邊拍邊寫,還有時現場臨時改戲、加戲、刪戲,搞的工作人員不知所以。那次參與的電影就屬於故事情節弱,但場面浩大,靠大場面撐著,所有概念都在導演腦裡的那種。電影拍攝到一半還在進行時,我就帶著已經拍好的部分成片素材飛到北京與預告片剪接師碰面,要準備做第一支預告片,先為電影預熱暖身。第一次見面時,我驚到了。一進門一位穿著很潮的光頭小伙子積極熱心的接待,進到剪接室後,我才確定這位小伙子就是剪接師本人,而且還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他的年紀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卻已經在電影預告片圈中小有名氣。他是中國成立專業剪接電影預告片公司的第一人。在把電影故事、導演想要的feel及宣傳發行的訴求與他溝通後,隔了兩個禮拜預告片的初剪發來了,看完後瞬間被震撼,原來我們拍的電影看起來還不錯,頓時讓我對這部片又有了信心,這就是預告片的魔力,為電影加持,讓死灰復燃。
《蒼鷺與少年》真的不需要預告片宣傳
但都靠預告片來吸引觀眾,若故事不精彩,觀眾的失望度會更高,對電影的口碑只會起到反效果。我們也都有被預告片吸引來看電影,但看完後非常失望的經驗,那就是預告片已經將電影裡所有精彩的畫面都用上了,因為可能本身電影就不好看,為了吸引觀眾,不得已剪出一隻比電影還精彩的預告片;另外就是電影很好,可惜預告片剪不好,讓觀眾不感興趣,還沒進電影院就打消了看電影的念頭。而沒有預告片,則是另一種非常少見,卻大膽的操作手法。說真的,我不喜歡《蒼鷺與少年》,故事零散我沒看懂,沒有獲得啟發、觸動或情緒的紓解,我也不想硬擠出一些自以為了解宮崎駿,或大師作品一定有其道理的解讀;而且也沒在畫面中感受到天馬行空世界觀的驚奇,細膩繪畫的驚艷,也許宮崎駿老爺子的世界觀已經進化到另一種境界,是我沒有跟上。不管如何,這次宮崎駿打破傳統宣傳的方式,來個讓你看不到,卻越好奇、越期待的消費心理確實是厲害!一方面老爺子以往的作品各個都是經典,他有這樣的品牌號召力,讓觀眾還沒看到就願意相信一定又是一部鉅作,願意為他的作品買單、背書;另外,吉卜力也預告這是老爺子的最後一部長片動畫,雖然宮崎駿之前也一直反覆說要退休,卻又反覆重新復出創作,但老爺子年齡漸長,實在會讓影迷們擔心這會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再來,吉卜力是老爺子的公司,需要衡量下票房的收益,如果後續口碑不理想,票房衝不上去,至少已經靠前一波好奇心來吸引人氣,而且觀後感不好,也沒有預告片能讓人做判斷,我有個朋友就是聽我評價完後,還是要進電影院眼見為憑。所以,回想以往宮崎駿的《龍貓》、《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等動畫的預告片,看完後會好奇故事的發展,進到戲院後會被故事感動、被畫面驚艷,而《蒼鷺與少年》因為故事與畫面不夠出彩,預告片還真的不好剪,怎麼剪都達不到更好的宣傳效果,索性不要預告片,就裸宣!讓你更好奇,好奇到非要親眼所見!這可能就是吉卜力的策略,也就宮崎駿這位任性的老爺子敢如此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