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本《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之後,我了解到,想要提升閱讀力,就像鍛鍊身體肌力一樣,用間歇的方式去閱讀,能夠對閱讀表現,有顯著的提升。
其中,給我很大震撼的部分是,閱讀並不是花的時間越多、讀得越勤就會有很好的吸收,這點確實打中我的痛點。我在閱讀遇到的問題是,讀不懂就再來一次,但就是因為不懂,所以讀很慢,可是不懂的地方還是不懂,然後就又讀得更慢,如此往復形成一個讀得慢、又吸收不良的循環。關於這點,作者表示,就是因為讀得慢,所以更不容易理解。在閱讀的時候應該以宏觀的視野綜觀整體架構,先對書本有大致比較重要,看不懂的部分就先跳過,等全書跑完一次再回頭看剛剛不懂的部分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也許在掌握全書架構之後,原本不懂的地方就通了。
作者金正是在日的韓裔作家,年輕時到日本與美國留學,因為學業的關係,需要大量地閱讀,所以發展了一套自己的閱讀方式,幫助他在求學期間有能力面對龐大的閱讀資訊量,現在他把這個方法分享出來,精華都寫在這本書裡。
作者的表示,其實閱讀一本書只要一百分鐘就夠了,重點在於掌握到閱讀的訣竅,只要學會這個技巧,人人都能讀得又快又吸收力又好。
關於這本書我節錄了三個重點想與你分享 :
1.筆記能增進閱讀效率:
閱讀的目的在於學習新知,然而,為了能有效的吸收知識,筆記是必要的,該做的、能夠幫助學習的步驟就不要省工夫,勤於筆記可以加深記憶。對作者來說,不要怕弄髒、弄醜書本,有任何的想法可以直接寫在書裡,對於後續想要回頭看的部分可以做記號,或是用摺頁的方式標記,方便自己之後再回頭看。
2.不用每本都從頭讀到尾:
如同我們結交的朋友一樣,有些人適合深交、而有些人雖然與他們有所接觸,但只要與他們保持不交惡的關係就好。不論是甚麼樣的朋友,他們多少都會有可取之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看他們好的部分;閱讀也是如此,在各式各樣的書當中,每種書當然也有不同的讀法,不用每本書都從頭讀到尾,我們要用最短的時間抓住一本書的重點,用對方法,讀書更省力,省下的時間,我們還可以再去邂逅新的書籍。
3.帶著問題閱讀:
光是在閱讀前先問自己為什麼想讀這本書、想在這本書裡得到甚麼,就能很大程度的提升閱讀效率,也就是能夠有效地吸收書本內容。因為是帶著目的性的,你知道你為什麼讀這本書,自然會衝著你的問題去找答案,所以吸收地快。因此,在閱讀前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 :
想要吸收知識,閱讀只是第一步而已,在閱讀完後比需要思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到這裡還不是終點,我們還要輸出,將內化過後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教給別人、寫成網路文章,或其他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推廣出去,如此,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步驟。
現今網路越來越快速、取得資訊越來越方便,在網路上能查到的資訊,已經不能當作決勝武器,如果作為人類的我們還只是會單純地把知識記在腦袋,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單比儲存的資訊量與搜尋資訊的速度,AI肯定完勝人類。
誠然,光是比儲存人類處於劣勢,不過人類同樣有著AI無法取代的本事——知性。善用人類獨有的知性是體現個人價值的方法,人類能理解事件的脈絡,能夠綜合更多的資訊 ( 時空背景、感情因素、順序的替換等) ,做出更有「人味」的判斷,這是只會依數據做事的機器所做不到的。所以,善用人類能夠作為決勝的武器,而不能只是儲存知識。
1.掃描式閱讀:
第一次十分鐘,了解全書樣貌。當我們對一本書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閱讀起來肯定比較花時間,而第一次的閱讀就是為了後面二、三次閱讀鋪路。先快速地翻閱,掌握書的架構、找出一本書的核心概念。
要知道即便是金礦,也不可能整座金礦裡都是黃金。金礦裡的大部分也都是砂石,只有少量的黃金,但那又如何呢 ?我們只要挖出這一點點黃金,這一切都值得了,還管其他的砂石嗎 ?
閱讀也是一樣,一本書裡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是經典,我們只要找出貫穿整本書的核心概念,這本書就值回票價了。
2.正式閱讀:
第二次五十分鐘,掌握重點和細節。這一次的閱讀才算是真正開始閱讀,剛剛第一次的閱讀你應該抓到一本書的重點在哪、你感興趣或是對你有啟發的章節在哪,而第二次的閱讀就是針對這個部分做正式的閱讀,並且把重點用黃色螢光筆標記出來。
這次的閱讀,你有五十分鐘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因此,你會全神貫注地閱讀,不會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內容上,此時你會懂得取捨,並且把時間花在最具效率的部分——重點內容。因為你在位第三次的閱讀奠定基礎。
3.深入閱讀:
第三次四十分鐘,寫下自己的體悟。這是間歇式閱讀的最後一次。前面經過了第一次的架構掌握、和第二次的正式閱讀,再經過第三次的閱讀,印象會更深刻。而且這一次只讀第二次畫黃色螢光筆的部分,因為這些標記,是你剛剛覺得重要的部分。第三次既然已經不需要讀那麼多了,只專注在重點部分,這樣會把內容記憶得更好。
第三次的閱讀一樣要再一次標註出重點,針對剛剛黃色螢光筆的部分,再一次用紅色螢光筆畫出更精煉的內容。因為這是最後一次閱讀,所以四十分鐘要拆成 :前十分鐘畫重點,後面三十分鐘閱讀紅色螢光筆的重點。
其實最後三十分鐘,更像是抄書。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手寫會提升我們對內容的記憶,而且這次寫的是已經看過三次的重點中的重點,經過這樣的抄寫,很難不記住書中的內容。
當然,第三次的抄寫也不一定只能抄寫書本內容,也可以寫自己的閱讀感想、認同或想反駁作者的論點等,任何自己消化過後產出的觀點都行。
這套《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所使用的方式,讓我想到《打造第二大腦》提出的「累進式摘要」 : 第一次略讀,第二次正式閱讀用黃色螢光筆作記號,第三次深入閱讀時,只讀第二次用黃色螢光筆畫起來的地方,然後再次用紅色螢光筆,在重點裡面畫下重點。概念差不多,目的是把「重中之重」找出來。
其實,在閱讀之前可以訂下閱讀目標,就能能夠更好地在閱讀中吸收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因為我們帶著問題意識在閱讀,自然會想要解決我們自己的提問,積極地去找到答案。然而,三步驟閱讀,只是吸收知識的前半段。我們還要把吸收到的知識做輸出,這樣才是一套完整的學習流程,如果可以教人最好,因為經過實證,教別人的學習成效最好。
把分享當作一種習慣,只要你覺得你學到的東西對別人有用,就不需吝嗇去分享,久而久之你的身邊也會聚集一群愛學習的人;就算別人不想學,也無妨,那是他的選擇,專注在自己身上,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學習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