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容易忽略,或跳過理解他們。
在照顧的旅程到了現在已經快一年了,回頭看看過程,也看看現在和爸爸相處的模式,我了解到照顧這份工作,需要和被照顧者雙向合作,否則一昧地想要照顧「好」若缺乏了雙方合作的意願,很容易變成照顧「好累」。
那個「好累」是心裡的感受,不單只是身體精力的消耗。說到這今天和老家的樓上鄰居打交道,因為老家廁所的漏水需要了解樓上鄰居家中的使用狀況,才必須和鄰居問好、關懷、了解,也為了日後在同一個社區中互動打下基礎。老實說我很排斥這件事情,實在是很不喜歡和鄰居打交道,因為過往和鄰居互動負面的經驗,一直讓我內心卡關很想逃避。直到今天,那個卡在內心的石頭有些鬆動了。
那個鬆動是,反覆去看看自己的害怕和恐懼,自問自答。
以上是我的內心對話:「樓上的鄰居會不會和我以前遇到的一樣兇,動不動就開口罵?」「也不一定吧!各種人都有,如果遇到兇的人,就冷漠告知即將施工裝修老房即可。
若遇到願意溝通討論的人,就釋出我的善意,我不需要當好人。」「說出需求就好!」沒錯,說出自己的需求就可以了。
從裝修開始到詢價、評估、報價、施作,整個過程中也在考驗著自己,考驗著什麼呢?自己對於大筆金錢支出的心態,自己對於和他人有金錢合作的互動中最在意的要點。爸爸生病後,頓時成為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以外,還包括家庭的決策等等。
這一切都不是太容易,起初我還是仰賴著家中其他的長輩,但隨著時間一天過著一天,我也更認識自己,比起聽從他人的建議給予決策,花時間去認識自己怎麼做決定,學習不同做決定的方式逐步的調整成長更適合我。
原來這是長大的一種,因為疾病被迫間接成長了。花錢是一回事,學習怎麼花錢也是一回事。家庭進入長期照顧的時候,開始樣樣都要花錢,聘請外籍移工、家中無障礙空間整修、醫療器材、醫療交通、醫療花費等等。這一切不僅是看樣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考驗著人和金錢的關係,對你而言金錢的存在象徵著什麼?金錢對你生活的影響為何?這一切思考,都是學校沒教、家庭不一定會教,但我們可以自學成長的課題。
爸爸的獨居小屋,乘載著奶奶的回憶和我的童年,希望小屋能陪伴接下來的使用者度過平凡的每一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