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一個機構合作課程,
看完他們所提供的個案報告,
發現照顧者需要透過詢問失智症患者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
是一個常見的照顧問題,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我們在面對失智症患者時,
常會有兩種想法,
有時我們會用正常人的方式應對他們,
有時又會以病人的方式面對他們,
多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遊走在這兩種觀點間,
以致於沒有統一的做法,
可能會導致我們更不容易處理病患的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何時我們會問病患問題,
除了一些生理的需求譬如,
不舒服、疼痛等,
這些問題對失智症患者比較可能正確的回覆。
然而,
多數質問病人的問題都是
當他惹了麻煩、
闖禍了,
就會反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試想如果是我們正常人闖禍了,
會儘量不要被別人贓到,
即使被贓到,
也會矢口否認。
以此類推,
失智症輕度病患也可能用相同的方法來規避責任,
他可能會說忘記了、
不知道,
或是胡亂給個答案,
照顧者也極有可能相信他們的說法而事情就無疾而終了。
另一種反應則發生在比較嚴重的病人身上,
做了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事情時,
他們被詢問後的回答,
也有可能跟上面輕度的病人一樣,
但他們這樣的反應的原因卻跟輕度失智症者的問題不一樣,
可能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你的問題,
或是他們忘記他們曾經做過什麼事,
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所作是不對的事,
還有一種可能則是他們無法正確描述當時他們為何而作,
所以他們的答案便是不知道,
忘記了等等的答案。
當我們相信他們的說法,
我們就真的只能兩手一攤,
無能為力了!
總而言之,
前者的反應是因為動機而產生的反應,
而後者則因為能力不佳而出現的答案。
倘若我們只拘泥在他們的答案,或是期望得到他們的答案以便協助我們理解他的想法進一步協助解決這些困擾行為,幾乎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這時觀察問題的過程和細節就很重要,
他為什麼這樣做,
做了這件事得到什麼好處?
是在某些人面前都會發生的事還是只是在某些人面前才會發生,想想看為什麼在某些人面前不會發生困擾行為?
從這些地方分析長輩在那些地方不會遇到問題,那些地方會遇到問題,才是處理困擾行為的解方。
黃耀庭 心理師
祝您新年快樂!
訂閱「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免費電子報,收到第一手的失智、高齡照顧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