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工作做好,除了目標、效率、團隊合作等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想法,但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呢?創意有辦法培養嗎?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首先從學術界找出蛛絲馬跡,學長所發表的論文,一定要具有某部分的創新性才有可能發表。Satyam Mukherjee與Mike Stringer寫出一個可以評估論文的演算法,根據每篇論文結合多少不一樣的點子、以前是否有人做過那樣的組合、那篇論文是否熱門等因素,評估出每篇論文具備多少新意,接著再進一步找出最有創意的論文之間是否有共通特質,他們總共分析了一千七百九十萬篇論文。他們的研究指出有創意的論文至少有一個相同點:這類論文會用新方法混合先前的概念,最有「創意」的論文,平均有九成以上概念已經在其他地方發表過,並且這九成以上的概念早有其他數千位科學家引用過。但是有創意的論文會用沒人想過的方法來回答問題。這個研究的結論是:一篇論文會有創意、有重要性,不是因為提了什麼概念,而是用了什麼方式把概念組合在一起。
因此,這樣看來「創新」並非全然是新的想法,而是在舊的想法中,找出一種新的組合。Duhigg又舉出另外一個例子:1997年IDEO公司最成功的設計,來自「結合不同產業原本就知道的事」,例如IDEO曾經設計出一款熱銷的水瓶,那個瓶子是常見的玻璃瓶,再加上洗髮精的防漏瓶口。
什麼樣的人擅長結合不同的舊想法產生新意呢?Duhigg教授引用蘋果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的一段話:「如果問創意人士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他們會有點內疚,因為不是他們辦到,他們只是看到某樣東西,然後拿過來用。他們自然而然運用,有辦法連結過去的經驗,接著整合成新東西。創意人士之所以有辦法新舊結合,是因為他們的經驗比別人豐富,比任何人都還要常想著自己的經驗。」依循這樣的想法,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身邊事物給自己什麼感覺,讓自己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就會成變得更有創意。
Duhigg建議以下三件事可以增加我們發想創意過程的生產力:一、每個人的個人經驗都是寶庫,要留意什麼事情讓自己有什麼感受,可以醞釀出心得。二、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要學習和驚慌與壓力當好朋友。我們常常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因為走入死胡同想不出好的創意而感覺焦慮不安,這並不代表是壞事情,「絕境帶來的創意」很重要,焦慮會迫使我們用新觀點看舊點子,用過去成功的做法解決新鮮問題。三、當我們產生創意之後,不要因為過於開心,而讓我們反而看不到其他可能性,因此我們要學習跟自己的創作保持距離。如果少了自我批判,我們就會開始墨守成規。Duhigg建議我們必須要批評自己的成就,並逼自己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再看一遍事情。
我非常喜歡《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的結論:所謂的創意,就是解決我們所遭遇的問題,當我們把創意想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之後,創意就不再神祕。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產生創意所需要的人生體驗與工具,試著用新觀點看舊點子,每一個人都能找到新的創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