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三大關鍵字:黑格爾、工地主任(含工地負責人)、88篇評論。
去年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韜光養晦」。二月辭職後開始全職博士生的生活,兩學期共修了6門課18學分,三月至八月間還參加了每月一次的讀書會。另從三月起開始,平日一三五晚上與週六的工地主任班課程,到七月底課程結束。七月底以胞弟出差深圳之名去了趟大陸,是疫情後第一次出國。九月中考完工地主任後緊接著開始固定週六日的古蹟工地負責人班課程,直到十二月底考試。
身為博士生,去年共參加4場研討會,發表4篇論文(文資*2、建築*1、哲學*1)較前年增加1場。刊登之書報評論共8篇(建築師雜誌*4、自由時報*2、聯合報*1、TAIPEI TIMES*1)較前年增加4篇。作為學術工作者、知識份子、知識搬運工,貢獻社會的方式就是積極生產論文、評論,透過持續不斷的寫作,將學術高牆內的知識咀嚼後搬運出去。一方面活用知識;另一方面發揮社會影響力。
去年有許多第一次,主要有三:第一次參加淡江建築畢業設計與談、第一次投書刊登英文國際版、第一次參加哲學研討會。感謝淡江建築恩師鄭晃二老師的邀請,讓小生在畢業十週年有機會回母校貢獻一己之力,從而重新省思畢業設計的意義。投書刊登英文國際版則純屬意外,因原先投書自由時報的文章受TAIPEI TIMES的編輯親睞,才有機會將中文翻譯為英文讓更多人看見。而哲學研討會雖為校內舉行,卻提供給碩博士生一個論文發表的平台(口頭發表與海報發表),讓師生間有機會相互交流,獲知其他同學所關心的哲學議題,以及思考的切入點。
去年若只選一件影響我一輩子事;即若無此事,不只宛如2023年不復存在,甚至我就不再是現在的我。那就是跟了一年哲研所孫雲平老師開的《黑格爾觀念論》課程;透過一年的課程精選閱讀了黑格爾的主要文本:《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和《哲學全書》。黑格爾作為最後一位試圖將人類世界、歷史的全部內容哲學化的哲學家,透過其理性、精神的發展過程,建構理性、精神的世界(反之,是否有學習建築無法跨域的高牆?有可一以貫之作為典範的建築理論?)。學習黑格爾的經驗,起初幾堂課是最痛苦的、最茫然的、最不知所云的,如墮五里霧中、瞎子摸象。然而,跟著文本與老師的講解,逐漸將未知的拼圖拼出輪廓,到最後不只清晰可見完整的圖像,更成為「黑格爾主義著。」即懂得用黑格爾的思維解釋其哲學,更懂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用於文化資產哲學)。
學習任何哲學理論(或陌生的學問),都是先不妄加批評,並試著站在該哲學理論的立場、視角,逐漸抓住其問題意識,如:該哲學所欲解決、批判的問題為何?敵人為何?其理論是否有真正發現更根本的問題,並提出改善方法以擊倒對手?除了該哲學家與哲學傳統的搏鬥,身為當代讀者也在與該哲學家搏鬥;總是試著發現其理論的界線與不足,並透過當代詮釋豐富、補充其理論。如:黑格爾對於東方象形文字的認識明顯不足。故學習哲學並非照單全收,而是在真正認識該理論後,去蕪存菁的、披沙揀金的成為自我思想的一部分,用黑格爾的話即理論(他者)與自我的辯證。學習哲學,總要讓子彈飛一下,在被三振之前,被該理論擊倒前,先看清對方的球路,看清對方思考的軌跡,才有可能跟上其球路並揮擊出去。
全職博士生與在職博士生的差異在於,除了免掉上班時接收無謂的情緒與價值衝突外,主要差異在於投入學習與研究的時間更多,反映在成績上便是持續進步;從在職時的第一學期平均87.5分,到全職的第二、三學期平均88.67分、91.33分。去年年平均90分,換算成考績就是90分以上的優等。
最後,博士生的生活,除了體驗提早退休、自行規劃的生活外(規律運動、睡眠、飲食,自己當自己的老闆),主要有三大樂:跟許久不見的朋友們團聚,如:澳門的大學同學、大學社團好友、高中同學、國小同學和前同事,並結交新朋友(研究所學弟妹、工地負責人班同學),是一樂也;能隨意看自己想看的書,並寫出滿意的文章,是二樂也;能有內人、親友的包容與支持,是三樂也。人生最高的幸福或許就是這段時光吧,遇故知、學新知、並獲得他人的肯定與信任。
2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