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研究聖經,頗為熟知猶太人的歷史文化,他們的先知被君王處死,被人民叛棄,然而整個民族亡國之後,痛定思痛,重新反省自己的缺失,重新視這些先知為「代表神」的發言人,而這些先知先賢們,確是氣度品格非一般人,猶太人仰慕例如「以賽亞」、「耶利米」都有其正面原因,很多歐西人士甚至為兒子採用他們的名字,可見其尊榮。
筆者身為華人,當然亦了解中華文化,對中國民間影響最深遠的歷史,在作家筆下成為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便是其一,這裡面每一位人物都有非常突出的性格,亦可以代表典型中國人的文化,更加能夠一語道破其中的嚴重缺憾。
聖經是信仰典籍,隨處都闡明對錯,中國人沒有這些,就算四書五經內容亦不能視為絕對,因為只是某些「賢人」的觀點,你可以選擇追隨,也可以選擇反對,最甚的,中國人普遍的模式,指著別人錯謬的時候便把「它們」搬出來,對自己的缺失時便把「它們」拋諸腦後,這便是「責人明責己暗」的通病。
三國誌裡頭最重要的一角當然是「劉備」,受敬仰的程度甚至被民間封神,傳聞有關他第一座神廟出現在其故鄉涿州,修建時間是在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廟宇名稱為「昭烈廟」,尊他「重仁德」,然而眾目睽睽之下,連童子也背得朗朗上口:「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這即是說從另一個角度及事實而言,劉備是一個沒信用的人,卻又重仁德,這便是「精神分裂」的本質,甚麼時候重信用,甚麼時候重仁德,是看環境而非看那人的本性。
對於這種「奸狡」,我們還美談劉備有計謀,有智慧。
類似這種「現實」,我們的文學及歷史教科書裡頭比比皆事,這便是華人文化的「真實」氣質。
由於筆者是有宗教信仰人士,在這種身份的認同選擇上,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對「中國人」身份根本認同性不高,因為我的心實在鄙視在上面題及的「天性缺陷」文化。(我熱愛言論自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