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還是中年懈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中年轉型」、「第二人生」議題又被廣泛討論。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投過全新的視角來討論關於中年。透過他的觀點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中年,並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中年的優勢。

在動物界,生命週期通常是相當簡單的:出生、成長、繁衍後代,然後死亡。許多動物在完成繁衍任務後就會很快死去。例如,有些昆蟲在孩子出生後就會立即死亡;而一些較高等的物種,則會在後代性成熟後死去。從基因的角度來看,這一代已經完成了繁衍族群的使命,繼續活著只會與後代爭奪資源。

然而,人類的生命週期卻有著顯著的不同。我們不僅有中年這個階段,而且在失去生育能力後,還能相對穩定地生存20多年才進入老年。即使是男性,雖然生育週期較長,但過了四五十歲,很多人也不再選擇生育,這相當於自主絕育。那麼,為什麼人類會進化出這個特殊的中年階段呢?

答案與人類的大腦有關。人類在進化競爭中之所以勝出,是因為我們擁有了一個超級大腦。大腦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寶貴的資源,人類的所有活動本質上都是圍繞大腦進行投資。在青年時期,我們以驚人的速度吸收知識、消耗能量,給自己的大腦投資。到了中年,雖然大腦的飛速發育開始停止,但我們並沒有停止投資,而是將投資的對象轉向了下一代。

生物學家將這種代際之間的投資現象稱為「親本投資」。中年人能給後代的投資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包括食物在內的各種物資;第二類則是知識。這裡的關鍵在於,中年人的大腦並沒有衰退,反而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

研究發現,人的大腦認知能力在20歲時開始增長,到40歲左右達到頂峰,在之後的20多年幾乎沒有變化,直到進入老年才開始下滑。這意味著,中年人的大腦不僅不比年輕人差,反而處於最佳狀態。

你可能會問,既然中年人的各項機能都在老化,為什麼大腦卻能保持如此高效的狀態?獸醫學家班布里基(Bainbridge)的解釋是,中年人的大腦並非沒有老化,而是切換為一種能耗更低的運轉方式。這是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不斷博弈、平衡、妥協的結果。

具體來說,中年人的大腦在某些方面確實有所衰退,比如接收感官訊息的能力變弱了,視力和聽力可能不如年輕時敏銳。但與此同時,處理訊息的認知能力卻變強了,例如語言、數學和推理能力都有所提升。這種權衡在進化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在一次狩獵中,需要靠敏銳感官和強健體能才能獲得的訊息,完全可以交給年輕人來完成。而狩獵能否成功,更多地依賴於中年人的經驗、技術和計劃。

那麼,我們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些洞見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年並非危機,而是一個充滿機會的階段。中年人的大腦處於巔峰狀態,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判斷力,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在工作中,中年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擔任指導和領導的角色。例如,在團隊項目中,中年員工可以負責制定策略、解決複雜問題,而將需要快速反應和體力的任務分配給年輕同事。這種分工不僅能充分利用每個人的優勢,還能促進代際間的知識傳遞。

此外,中年人應該持續學習和更新知識。雖然我們的大腦認知能力處於巔峰,但世界在不斷變化,新的知識和技能總是在湧現。保持學習的熱情不僅能讓我們在工作中保持競爭力,還能為年輕一代樹立榜樣。

中年並非我們常常誤解的那樣是一個危機四伏的階段。相反,它是人類演化的產物,是我們為了更好地培育下一代而發展出來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大腦處於巔峰狀態,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判斷力。所謂的「中年危機」,實際上更像是「中年懈怠」。如果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年的價值,並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個階段反而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能夠創造價值的時期。

因此,對於所有正在經歷或即將進入中年的人來說,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個階段。繼續學習、傳遞知識、為下一代投資,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方式。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14會員
3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了「迷信」在應對複雜性中的積極作用,文章闡述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和行動力。文中以足球比賽和懸崖行走為例,說明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屏蔽複雜性,並討論了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一概念。最後,文章強調了在應對複雜性時,找到平衡點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羅振宇《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的觀點,文章闡述了意義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文中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說明了有時候「錯誤」的認知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最後,文章強調了意義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動力的重要性。
「意義鍊金術」,主要強調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行動意義來推動進步。意義不僅是個人信念,更是社會約定,它能激發超常努力,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純粹理性,而要學會在不確定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羅振宇以測謊專家的技巧和4G技術的發展為例,說明工具的作用不僅在於直接強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觀察世界的新維度。評估新技術時不應只關注直接效果,而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和新機遇。這種思維方式適用於技術發展和日常工作,鼓勵我們以更開放、長遠的視角看待變化。
羅振宇探討了一知半解的危險性。他以麻疹疫苗爭議為例,說明部分教育的人如何因為錯誤資訊而做出不理智決定。書中強調,服從專業知識共同體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能力。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我們都應保持謙遜學習的態度,尊重專業知識,同時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中,羅振宇探討了斯多葛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一古老哲學強調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內心平靜,全力以赴但不執著結果,以及克制慾望追求內心滿足。通過例子,我們看到斯多葛主義如何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在職場中,斯多葛主義教導我們如何保持理性、做出明智決策,並在困難中找到成長。
本文探討了「迷信」在應對複雜性中的積極作用,文章闡述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和行動力。文中以足球比賽和懸崖行走為例,說明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屏蔽複雜性,並討論了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一概念。最後,文章強調了在應對複雜性時,找到平衡點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羅振宇《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的觀點,文章闡述了意義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文中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說明了有時候「錯誤」的認知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最後,文章強調了意義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動力的重要性。
「意義鍊金術」,主要強調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行動意義來推動進步。意義不僅是個人信念,更是社會約定,它能激發超常努力,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純粹理性,而要學會在不確定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羅振宇以測謊專家的技巧和4G技術的發展為例,說明工具的作用不僅在於直接強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觀察世界的新維度。評估新技術時不應只關注直接效果,而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和新機遇。這種思維方式適用於技術發展和日常工作,鼓勵我們以更開放、長遠的視角看待變化。
羅振宇探討了一知半解的危險性。他以麻疹疫苗爭議為例,說明部分教育的人如何因為錯誤資訊而做出不理智決定。書中強調,服從專業知識共同體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能力。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我們都應保持謙遜學習的態度,尊重專業知識,同時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中,羅振宇探討了斯多葛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一古老哲學強調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內心平靜,全力以赴但不執著結果,以及克制慾望追求內心滿足。通過例子,我們看到斯多葛主義如何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在職場中,斯多葛主義教導我們如何保持理性、做出明智決策,並在困難中找到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