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公司裡可能都會有一位「布朗先生」,也就是瞭解大小事、願意分享、願意幫助同事的人,而這樣的人,很可能是最容易成功的;因為,他可以透過分享累積人脈、信用、獲得更大的成長資源。
剛進入職場時聽到一則故事,一直影響著我做人處事的態度。
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叫做「Mr. Brown」、「布朗先生」(但不是咖啡品牌)。雖然每天一早我都會找咖啡喝,但我要介紹的這位布朗先生,是真實存在於許多企業和單位裡的人。
布朗先生沒有頭銜,在公司裡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但公司裡不管是大小事,他都瞭如指掌,同事遇上疑問或困惑都會請教他,他會不計代價為你解決。甚至公司一些重大決策,同事都會找他商量。
久而久之,人人都忘了他的實際身份,只知道他是萬事通,能解決一切疑惑、分擔你的煩惱。
有一天他沒有在公司出現,大家頓時迷惘,布朗先生去哪了?突然有人問起:他在公司裡到底是擔任什麼職務?可以聘請同樣職務的人到公司嗎?
有人說他是總務,是銷售,也有人說是HR,更有人認為他是CEO……。
布朗先生好像什麼都是,但似乎什麼也不是;大家只覺得他有特殊的身份,沒人可以取代。
讓自己成為布朗先生
這個故事來自我在奧美廣告時的客戶。我幫這位客戶完成年度的市場計劃,於是他請我到一家高級餐廳吃飯,閒聊中分享了布朗先生的故事。
然後他問我:你可曾遇見過布朗先生?
我心裡想,只願付出不求回報、同時又具備解決各種問題能力的人,要去哪裡找呀?
飯後他又跟我說,你若要成為傑出的人,就要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布朗先生」。
但世界上真有不計回報的這種好人嗎?付出者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下來嗎?
大約三年前,我讀到一本書,終於找到實踐布朗先生故事的理論依據。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叫做《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是美國華頓商學院的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被譽為正向心理學「明日之星」的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格蘭特提出三類人的世界觀和行為策略:一是無私的給予者(Giver),另一種是索取者(Taker),第三類是互利者(Matcher)。
一般人認為,「給予者」因為要幫別人的忙,常常處於公司的底層;但作者發現在成功人士裡,「給予者」的的比例遠遠高於「互利者」或「索取者」。
他列舉了很多名人作為例子,包括我們熟悉的林肯總統、著名化學公司總裁杭士曼(Jon M. Huntsman),還有不少加州矽谷創業成功人士,這些名人無一例外,都是給予者。
格蘭特教授沒有建議我們盲目的付出,他強調在「利他」的同時,也是「利己」;這跟互利者不一樣,不是基於「交換」的方式,而是這麼做本來對自己就有利。
有意義的付出:為別人創造價值
毫無疑問的,布朗先生是給予者,但:
成功的給予者具備四個特質:
- 價值導向:給予者有一個單純的出發點,就是自己的工作是否為別人帶來好處;
- 豐富的人脈資源:因為更注意和認同他人的價值,他們更容易被人信任;此外,與朋友的關係是長期的,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貶值;
- 協同合作:因為瞭解對方的需求,更能有效率地合作,並且贏得他人發自內心的接納、尊敬、信任;而且由於願意把功勞歸為別人,因此無形的社會資本只會有增無減;
- 建立個人影響力:不濫用權力,而是透過展示、說服、談判等技巧,取得他人的支持。
結論
一個成熟的企業文化,應該鼓勵具有熱情與關懷精神的「聰明老實人」;而這種人在某種程度上跟格蘭特教授所提出的「成功的給予者」、或是「布朗先生」精神都非常吻合。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給予者」具備更強的優勢;因為他的社會資本會不斷積累和增強。只要堅持為他人創造價值、把精力放在長期的競爭優勢上,努力贏得合作夥伴的信任,未來將會帶來更大的回報。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
授權說明、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