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1.5 示威遊行物件的潛意識影響

2020/02/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的大腦每分每秒都接收著大量資訊,能夠進入意識層面的,其實只有那些經過我們專注力(attention) 處理下的極小部分。例如,這一刻你能夠知道自己正在閱讀這些文字,是因為你正在全神貫注地處理這些文字資訊,但其實同一時間,你的大腦已經被這本書的其他資訊所影響,例如是書的顏色、插圖內容等等。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及研究顯示,以 0.3 秒的顯示時間,給予參與實驗者展示一幅金錢的圖像,他們在往後的社交任務當中,會比看見「非金錢」圖像的參與者更為自私與不願合作。0.3 秒的時間非常短,根本無法進入實驗參加者的顯意識(consciousness),簡單來說,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看過金錢的影像,但閃過的影像已悄悄地繞過他們的顯意識層面,進入了大腦的視覺系統裡並影響著他們的思維及行為。
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運用與上述相同的實驗技術與設定,心理學家發現了「快餐店」的影像,會讓人不自覺地變得沒有耐性;「上帝」的影像,能讓基督徒不知不覺地做出更多良好行為等。大腦對於各種物件都有許多聯想,其中涉及潛意識上的定義,譬如,剛才所說的金錢、快餐廳、 上帝的影像,大腦都會就相應圖片作出聯想性分析。這種潛意識上的聯想性分析,是深受文化及知識影響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81,收錄於此專題
NT/
36 篇文章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是如此地相信文字和書本的力量。我們雖然微小,但努力地逆風飛翔,希望在這紛擾的世界中,留下時代定格,迴響成微光,為你提燈引路取暖。 「因為很喜歡書,所以蜂鳥。」
《社運心理學》
NT199/次(單次購買)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運心理學》CH 1 的其他內容
1.6 顏色和社會運動的聯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