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命題天分的缺點就是隨便。
這篇分兩個不怎麼相關但又有點相關的主題,前面是指影響投票的因素,後者是指大家常說誰很會做事的實際狀況。
多數人會認為,投票給一個人,原因是他很有政績、很有能力,或是很會做事、很會做人等等。總之,你問每一個個人,都會得到投票是一種理性行為,即使是因為某些正面或是負面消息,造成你好像是因為一時義憤,其實去問問這些自稱是義憤的投票者,都可以講出一套他為何要支持這個人的理由。
成功的名嘴,會把這些多重影響的複雜因素,簡化成單一或是兩三個成因,然後找所謂的「證據」來告訴你,他講的才是對的。要洗風向的,作法更加單純,把己方的優點挑一個來拼命放送,找敵方的缺點狂打,證據補充在後,目的是要製造氛圍。更惡劣的就是截圖改圖,這是工讀生等級的惡意攻擊,但在這年代卻很容易找到願意幫忙散佈的粉專。
但這種教你看政治跟選舉的,不是不懂更大範圍的基本概念,就是單純的想要你把焦點放在米粒上的刻字,頂多要你學著分辨米粒的品種,其本質都是傳教,只是希望吸引信眾來抖內,能找到大金主就更爽了。
真的基本分析很枯燥,而且因為解釋範圍太廣,容易有離群值個案當反證,反而讓人覺得這種分析太意識形態。這也詭異,講到美國大家就會想到這兩年的政治正確跟政治狂人在那對打,怎麼就不覺得他們意識形態作祟?
光這個在台灣拼命說的「意識形態作祟」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寫幾本書的議題,因為「意識形態作祟」的指控,到了今天已經涵蓋到基本政治跟社會學,好像你只要提出一點點的相關理論就是意識形態不管現實。
簡直莫名其妙。
總之,你會不會投票給一個人,最大的因素叫做「階級慣習」,筆者之前提到一些選民結構,結果沒半個人來講這件事,還有迴響是覺得台灣已經沒結構了別亂說。階級慣習用白話一點說,就是現在常說的,你所處在哪一個同溫層,這個同溫層的性質是什麼。(其實更複雜)
在台灣最常講的就是軍公教,但嚴格說軍公教是三個群體,只是放在過去國民黨的扈從階級這個地方,整體的慣習是很類似的,不論是血統跟生活背景。但到了今天,老軍公教沒死也退休了,那個樣貌還是一樣?
很多自認為深綠台派的都沒看整套脈絡,現在的軍公教跟四十年前那一批比,根本是完全不同一群人。四十年前以上的,自持血統亂搞不做事,學經歷又爛靠關係混飯吃的一堆。三四十年後的今天,所有的軍公教都是透過考試制度進去,而且透過國民教育系統,都有一個基本的學歷跟訓練在,怎麼可能會一樣?所以你把現在這批跟過去那批混在一起討論,認為他們的投票模式一樣,就是只看表面的結果。
你會覺得很多地方,現在的跟過去的軍公教有重疊,主要原因是教育體制有階級複製的效果,過去得利聯考制度最大的族群,透過這個制度把下一代大量的複製進同樣的軍公教體系。他們當然會在這個文化基礎上,傾向原有的投票行為,這種繼承上一代的投票習慣,就是這層階級的慣習。這跟你的年齡與職業無關,跟你的經歷有關,如果一個在公教家庭背景出生長大,聽從父母好好念書考到大學,考進公職體系任官,他從沒有脫離過原生家庭,就又進去了這個體系,他當然會在投票行為上傾向父母。
有不少人提過,說許多家庭背景非公教的,拿高學歷透過考試進公教機關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顯然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道路。根本在亂講,考試本就是一種階級複製的關卡,或更可以說當你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進入到另一個場域後,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了你的投票習慣。你會以為,這是單純的見多識廣,對政治覺醒後的決定,其實你仍舊沒有踏出自身階級的限制。你只是從另一個階級跳到這個階級中,接受了這個階級給予的意識形態,然後拼命找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果會有一個真理道路,那麼世界上應該很早就會統一在真理之下,但顯然並沒有這樣。這表示階級理論是對的,至今人類都還活在各自的階級中,形成一個個群體,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相互鬥爭。你若真的看開,就會發現沒有所謂的意識形態作祟,因為大家都是意識形態在作祟,每個人都活在自身的階級,養出了自己一套世界觀,然後覺得其他人都是錯的。
對與錯,只有在自然與社會科學領域上,在特定的範圍中會成立,例如你站在鐵軌上用拳頭正面打一台時速一百迎面而來的火車,你死定了。即便是工程類的,也會選擇不同路線,不見得是純然的對與錯。之所以要告訴你有對錯,絕大多數的理由都只是在拉幫結派,把自己的派系擴張到最大,當然要把別人講成壞蛋跟智障。
這種透過階級慣習建立的政治行為,反射出來的就是你的投票行為,外顯的團體就是政黨跟政治團體。以前是打內戰把反對者砍掉,現在是打選戰把勝利者拱上去四年,如此而已,並沒有甚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在台灣,教育體制的訓練,一個家庭沒有特別對政治有意見的狀況,會養出來的就是偏藍的意識形態,主要原因是聯考留下的後遺症。當然,你家裡很綠,從小影響下你就比較不容易被洗過去,或者像筆者這種家裡深藍到爆炸,但因為出現變故離開原有階級,就會出現變動。總之,這是一種概述,沒辦法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藍的意識形態,在階級慣習上是有非常明顯的階級特徵,這個特色就是重視排序,尤其是愛比學歷,台大的或許沒比清大好,但鐵定比中央高,中央再怎樣也比中原強。這是聯考留下的病症,一旦要多元入學,這個年代的家長就非常恐慌,恐慌的理由其實不是無所適從,他們自己也都知道過去念的那些書一堆垃圾。問題是傳統依靠的階級排序消失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小孩去念哪裡可以往上爬」,這才是最恐懼的主因。
這不僅僅是知識分子,還一連串的影響到整個藍領階層,幾乎都是這類的想法居多。那你說,難道綠的沒有?嗯,還真的比較少,因為偏綠意識形態的人,成長過程中依靠教育制度翻身的例子相對少,而且過去的經驗讓他們體會,家裡背景好再去依靠國民黨,能力差的也很容易上去。這就是藍綠在談到教育時常常針鋒相對的點,因為兩邊的人體會的都是真的。
藍的覺得我自己努力念書考上去,你怎麼說我都靠黨靠爸?綠的覺得我也念書上去,怎麼考進去後升官都是你?藍的說努力啊,綠的也這麼覺得。事實是什麼?兩個都是對的,所以才說這是階級問題。
依照學理的分析,投票行為大概十年左右會有一個世代轉移,主要原因是執政跟反對黨的輪替,會培養出不同投票行為的人。但這是在歐美國家,沒有統獨問題與長年民主化後,國家整體偏左右派執政風格造成的結果。在台灣還卡著教育體制偏統,但生活體驗偏獨,社會價值左右搖擺的問題,導致你無法用歐美的量尺直接套過來。
另外,台灣教育不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多年以來養成考試爬升的階級觀,又不是像日本那種真的有階級傳統的國家,所以整套標準變得超詭異。詭異的點在哪?就是台灣有大量的「中間選民」,其實就是西瓜風向票,風往哪吹就往哪倒,為數還真的不少。
這些人俗稱淺藍淺綠或是淺到很中間,其實就是本身的意識形態沒定型,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軍事等各種議題沒有主見,欠缺貫穿中心的一致性思想。在歐美,這種人在年輕世代裡面最多,尤其是還沒畢業的,但在台灣卻一路延伸到五十歲都還有。
說太多了,要進下一個主題。其實結論很簡單,台灣的投票因素來自兩大成因,一個是已經意識形態固定,用階級慣習在投票的,另一個就是根本沒有中心思想,跟著風向投的西瓜票。這導致根本沒辦法進行有意義的政策辯論,因為任何一個政策都有連動性,你切割單獨一個項目討論,去否證大命題全部都是錯誤,是很典型的邏輯謬誤。
但要打破這種謬誤,你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識跟經驗,才能看得出優先順序。好比你要建工廠,第一個步驟是買地蓋廠房,還是先雇作業員?你不能用作業員的薪資福利不好,去否定這家工廠不能蓋,從而延伸到機器不該買,主管不能聘。
這類政治比喻超級多,政客跟網紅特別喜歡切割議題,因為專注特定項目就跟解題目一樣。你解了十題中學牛頓定律,所以可以證明你已經是物理學家?不,你只是證明中學考試牛頓定律可以拿高分而已。
很多人說,誰上台有做事,誰又沒做事,然後覺得誰好誰壞…這個嘛,如果你堅持看的到的大型建設,或是撒錢到你家門前,或是非得要有感到自己爽,才叫做有做事,那就這樣吧。畢竟這也是一種指標,不能說有錯。
筆者舉一個這兩年有碰的案例,大致上的狀況就是,某塊產業的旁支,筆者就叫他A產業好了,向來爹不疼娘不愛,政府沒有去管理,相關部會也沒有立法處理,甲國營企業跟其他乙丙丁研究院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做研究。但因為實際上有需求,早就有民間業者在碰,只是活像亞細亞的孤兒,痴痴在等著春天到來。
前情提要結束,2016年後春天來了,因為新政府政策就是要大力提倡這一塊,上任後也指示積極處理,所以相關部會就被踹屁股的要去把事情搞定,然後民間企業的限制器解除,產業轉型成功,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才怪!還是沒人去處理!
蔡英文騙票?不,是因為真的沒人知道A產業在幹嘛,甲組織還是因為確定換黨了,所以才把封存已久的政策方案拿出來用。搞了一年以上,A產業的人終於找到了政治圈的人去推,也說動了願意做的執政黨某個派系,指派了「一名」熟悉政治業務的人員來處理。
啊幹,政黨就真的這樣啊,誰會像中華民國政府沒事養了成千上百的專家在那邊。你找的政黨內的某派系,就只能派一個精通政治運作的人來幫忙,不然還能怎樣?再說,A產業也沒一年百億產值,當然不能派一整組人來拚,其他已經確定有千億產值的也得要弄。
所以,工作有哪些?
首先,法規完全更不上,產業需要修法解除不合時宜的禁令,這需要找立委遊說。並不是同黨的就會理你,你要拿出產業報告跟怎樣建立這塊A產業鏈的說明,說服立委花時間研究這方面的法案是合理的。弄了半天,立委會指派一個助理當聯絡人,定期跟你談相關的法令問題,然後他可能面帶不爽,因為你讓他每天要多加班一小時。
其次,A產業也不是晾在那邊等,業務需要推展,蓋一個示範場來證明效果,就得跑各地縣市政府,跟相關的局處首長或人員談。並不是市長是你同黨的,你說啥他都會照做,一樣要提報告跟論證,還有A產業的人協同出席,跟官員溝通讓他們了解,幫產業一個忙可以帶動在地經濟,促進產業交流跟活絡等等。然後市長指示局長,局長指派一個人來跟你接洽,定期溝通回報新廠的進度,跟市府需要提供協助有沒到定位。
再來,A產業建立新廠,或是研擬了某一些新的方案,有很好的機會跟現有的產業整合,外國也有類似成功案例。所以,經濟部那邊准許了一個合作計畫,然後被乙研究院標到,準備研發台灣獨自的技術,預計前景每年幾十億產值,可以創造幾個工作機會。官員很高興可以拿去跟賴清德報告自己有做事了,然後指派了聯絡人,乙研究院也找了兩個研究人員來負責。
所以,光這三個東西,就夠那位政治從業人員忙到想哭,加班加到死都做不完。啊你說不會請人嗎,現在不是民進黨執政嗎?當然有請啊,預算就那一點,請來的都是剛畢業的,你真的覺得他可以去跟那群牛鬼蛇神老油條打交道?找有經驗的來,他薪水一個抵三個,馬上就等著被反對黨抓來罵說你高薪聘用私人。成立官股民營單位來做可以吧?又說你肥貓酬庸。
那怎麼辦,一個當三個用,做到快過勞,薪水高一點還要被罵是綠官自肥,事情沒做好就說你能力很差。啊幹,國民黨肥貓在的時候怎麼沒有媒體報?就裝沒看到啊,媒體報導兩天就放過了,以為是唬爛喔。一堆人講的好像,你只要找人去跟立委好好談,可以跳過這些中間的政治工作者。拜託,大公司就算了,中小企業哪來那麼多人跟錢可以天天這樣玩。
這還沒完,你以為只要搞定一個立委嗎?除非這位立委發現很重要,足以讓他去說服同僚,把這法案排到第一順位,不然他也是放助理去慢慢修,跟經濟部排開會,與工業局排會議,大家一起去找局長談。總之,時間要快,就要專責一個去跟立法院打交道的,這還不算有反對黨立委要找碴,或是他覺得這對他有幫助,也想來摻一腳的狀況
地方縣市的業務也得跑,市府規劃某個區有一塊用地可以用,所以跟廠商一起去看,跟區長與公所人員勘查,正開心終於可以動工蓋小型示範廠了,旁邊有人問了這塊地好像不適合蓋這種廠。
啊?你說怎麼犯這種錯誤。回去翻資料才發現,原來政府把這產業列為X種,但這塊地是Y用地,可是自古以來這產業都是跟Y關係比較深…靠杯啊,法規過時了啦。又花兩個禮拜去跟各部會談,連官員自己都嚇一跳,想說這三小啊,但修法又得立院那邊,結果又回到原點。
沒人想違法,只好摸摸鼻子認了,一方面請立院快點,另一方面回去找政府相關部門重新問,看有沒辦法。結果上層的官員大發脾氣,他們認為這本來就合法啊,有法規給你還來亂說要修法,找麻煩喔。但法規一查發現實務上不能做,因為當初立法時根本還沒有A產業,所以修法的時候是把X跟Y兩種情況找Z的可行法條去複製貼上,稍微修修就用了,反正當年根本沒這玩意,沒差啦。好吧,你敢照辦嗎,還不是繼續溝通努力拿資料說服不修不行。
回頭去問另一邊新技術搞定沒,結果乙研究院講了半天,結論是需要更多經費,目前還沒半個東西可以變出來。靠夭哩,三個月前你怎麼講的,不是說自有技術沒問題,改良一下就好嗎?找其他專家去開會問了才知道,乙單位根本不會做嘛!那標什麼案子,是在搞屁喔。弄了半天才知道,乙研究單位也不是故意的,是原本以為自己應該可以搞定,接了去做才發現自己不成熟,需要跟國外買技術或是花更多錢從頭來一次,然後他們當然希望給國內研究一個機會,不要跟國外買,拜託。
Orz……….
到底誰要跟誰拜託?不過就是一個中小企業為主,非主流產業的旁支A,一年幾十億上下,弄得好可以到數百億的規模,又不是電子業這種大咖,弄了半天你跟我講這個。
還沒完勒,因為蔡英文很重視,所以賴清德開產業相關會議的時候,特別追問甲國營企業有協助做到哪,這講一堆那講一堆,就是不提這塊旁支A。等到有人不爽,抱著一疊資料舉手發言,一排大頭聽了之後,問甲國營企業的人說你們怎麼沒弄這塊?
支吾其詞,弄到大頭臉色難看。
原因?因為甲知道政策大方向,就把主力都調去主流的那幾種,所以根本就沒人想做這種小咖的,更不想讓政府把錢灑在旁邊,最交給我吃掉最好。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階級慣性的存在,任何新創事業,官員幾乎都是站在對立面。不是因為官員很壞或是貪汙,是他的生長跟經驗,世代的差異讓他不懂新創產業到底在幹嘛,而且新創業常常前面都有十年以上的撞牆期,他的官僚人生打回票不知道幾次,這次當然也覺得你又來了。
陳水扁的年代,聽過最多的故事,是原本說好的案子因為換黨後重開新標,然後被新的廠商搶到,然後已經綁標幾十年的廠商找國民黨立委,隔天馬上在立院修理,狂罵這個新標案圖利廠商等等。但經過扁馬十六年,這兩年聽過最多的,在中小企業這範圍已經很少這種案子,都要到大型工程跟教育文化等黨國勢力重的地方,才會繼續聽到。你也不能指責現在的官員都是老藍男,裡面很多都是藍皮綠骨,被馬金整到誓死反老K的。
結果,藍的說你綠官任用私人,排擠有能公務員,其實根本就是無能藍官被拔掉,你也信。某自稱不是小綠但被當小綠的政黨,狂打你公務員都是藍的很無能為何不換掉,你也信。現在又多了另一種人跟你說政府都是智障,你還是信。你到底要相信政府官員是有能還是智障,收錢還是不收錢,話都給你們說就飽了。
講個案時牽拖整個產業都被拖下水,講整體概念舉個案說這行不通。自己去看看這兩年,尤其這一年突然多多少這種網紅,名嘴反而沒空理會這種小事。
大家猜猜看,類似的中小產業故事,2016年上台後出現多少個?民進黨派了多少人在處理這些事情,各派系花了多少時間指派高手跟菁英,與同黨的地方同志來回橋了多久。有多少原來的選舉大將跟專家,進了政府體系後精力都耗損在這些事情上。
你反對,覺得這種事情,國民黨時代也有做。是啊,那所以這些人,有的2016前就跑去押注在蔡英文身上,為何等到2016之後又一批人跑來找民進黨談,難道這些商人全都深綠死台獨,白花花的鈔票眼前也不肯賺,一定要等到騙票資進黨上台才去談官商勾結?
動點腦吧,這種選票花三年也賺沒幾百幾千張,你得要執政後花很大心力慢慢耕耘,才會累積出成千上萬的鐵票。這種人筆者碰過很多,陳水扁時代被幫過,從十人小公司成長到百人中型工廠,政治上不會公開表態,但全廠的人都很清楚誰真的幫過他們,記到現在都沒有忘。
很多你以為是深綠鐵票區的,二十年前根本沒這玩意,是一步步累積出來的,不要活在台北看天下,以為全世界的人都跟你一樣。
什麼是做事?你看不到的地方,多著。
努力卻失敗,功虧一簣的做事,更多著,不想看的人一樣看不到。
筆者上半段提過,這就是階級的特性,民進黨跟都會中產調性不合,其來有自。你這種苦命人當過一次,絕對不會去投嘴砲政黨一票。會去幫嘴砲政客做事,大概也不是這種苦命人,吃點苦都不會願意。
不過,只要國土重劃跟中央部會外移,問題就會解決一半。大家可以猜猜看,現在有沒在規劃,還有誰恐懼到不想讓這事發生。
說完了,要罵就罵吧,正格的政治業從業人員,不會成天都在研究選舉跟民調,或是上網當網軍,他們沒那麼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