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減肥有幫助的不是「少吃」而是「間歇性斷食」?

2020/07/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啊?不是說少吃多動讓人瘦不下來?現在乾脆教人不吃乾脆斷食?又是宣傳辟穀害人其實根本在殺人不用刀。
不是少吃!不是不吃!而是間歇性斷食,比如類似伊斯蘭教的齋月:日出到日落期間停止飲食,或類似原始佛教的吃齋:主要是講過午不食(不非時食)等,在進食時間上有所限制的飲食法。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常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進食,其餘的時間禁食。例如常見的「168 斷食法」:每天在選定的 8 小時內進食,其餘的 16 小時不吃東西。可以是中午12點到晚上8點之間吃東西,其餘時間不吃,但可多飲水或無糖的茶等。或是「5比2 斷食法」:一周五天正常吃,兩天減餐限制熱量的斷食法。

心態心態心態

不強調少吃多動,因為它換個負能量說法,不就是指責人會胖是好吃懶做?
但肥胖如果是個問題,把肥胖問題推給個人,未免太不負責任、簡直爭眼瞎話,沒看到肥胖的現象是近代全世界的共同趨勢。聲稱胖的人好吃懶做但全世界一起變胖?不可能同時間、所有人突然決定從此懶惰過日子,這種類似流行病的趨勢一定是有大於個人行為層面的影響:是不是因為公共衛生、營養學等等的在全世界推行?例如官方制定食物金字塔圖?例如宣傳熱量蛋白質最低需補充多少?例如強調一日三餐?例如人類食物的工業食品化等,使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男女老少一起變胖?
我反覆地說行動之前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減肥之前先認清對自己抱持什麼心態,才是最重要。認為自己需要減肥只是因為 BMI 的單一指標,還是身邊的人都在吃草減肥?身處能夠提供人類充足熱量的和平年代是多麼難得,應該是很好的事,但我們為何被逼著要瘦成一道閃電?才能上傳特定角度的自拍照。

分辨長期有用的策略

依照能量守恒公式,減肥就是個熱量赤字的結果,為什麼不是要求你「少吃」,因為這個說法太無邊際超級廣泛,首先,我們有多少年無數次被訓練不能剩下食物要惜福?我們有機會學到自己的八分飽究竟是什麼感覺嗎?少吃是身體的定義還是心裡的感受?我們知道少吃究竟是每天少吃一匙沙拉醬還是少吃一塊牛排?少喝一杯香草拿鐵還是少喝一瓶現榨柳橙汁?
一般估計減少一公斤脂肪約需消耗 7700 至 8000 卡路里。星巴克大杯焦糖瑪琪朵熱量277大卡,原本每天都要來一杯的人,只要28天不喝就能瘦下一公斤。只是你少掉的咖啡因,會不會使你不自覺得找其他替代品?當你斤斤計較卡路里時會不會造成相關營養攝取不足甚至造成更大心理壓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少吃的策略,能執行多久?
有目標在拍婚紗之前的少吃還能彼此鼓勵,之後的一輩子要怎麼持續每一天每一餐的少吃?能夠簡單融入日常的才能養成習慣,能養成習慣的才能長久。

不必買椰子油不必聽明牌

常聽到少吃的飲食法中,有種得靠大量的意志力:所有食物入口前過水去油,所有蛋糕只能吃一口,並沒有一個正常人能持續一輩子;或花錢買那些商人設計的代餐或補充品,簡直是投資老師的會員明牌,回過頭也看清代餐或明牌沒有一個能持續;或者踏踏實實的修習營養生理學,統整熱量表營養成分,分辨餐前餐後的不同等等,如同專業投資的學會追蹤財報,讀懂線型,只是這樣的投入卻不是人人可實行。所以在學會如何計算熱量且不減營養的少吃之前,不如來間歇性斷食吧。
間歇性斷食,這個限制進食窗口的飲食法,會自然使得許多人達到減少卡路里的攝取,但近來的研究發現,與傳統降低卡路里的減肥法比較,除了熱量缺口體重下降還有其他更多好處。例如降低胰島素阻抗,預防甚至改善糖尿病等等。
如同減肥,投資的熱潮總是一陣一陣來來去去,這陣子常聽到的ETF和間歇性斷食倒是有些相似,都有單純與視為整體的特性。當然投資ETF有賺有賠,也有許多眉角例如手續費等等,也不保證收益。如同間歇性斷食,也有不同開食方法的講究等等,也不能取代正統醫療。
如同理財需要先確定的是起點和目標,然後再考慮策略、系統的運作,如果不問其他只想問明牌的投資理財,那就是反覆虧損受傷,不如把錢捐出來做慈善,免得肥了股市大鱷、禿鷹。減肥也有起點、目標和策略。如果只用餓肚子來減肥,那就是反覆復胖,更糟的搞壞身體、折損心神,最後身心都受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挑高健身房
挑高健身房
六年級(還有人這麼說嗎)、希望改變世界的普通人、素食者。 拉出高度看待自己、挑高地看身心靈。明白身體不是行李不是容器,身體是我在地球的夥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