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創傷的自我擁抱 Part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部分人可能很難理解創傷壓力症候群 (PTSD)的狀態。PTSD患者可能會受苦於極端的恐怖狀態、過度警覺、僵直、緊張、內部混亂、精神混亂和全面性壓倒的感覺,使得他們無法去理解如何逃脫。這項練習亦是「逃脫」的道路。

目標

此練習的目標是促使神經系統平靜,讓自我回到身體,發展更多的身體意識,並訓練自己的神經系統,記住正常的狀態。與第一部分練習一樣,該練習目的也是讓感受身體像容器,並獲得一種界線感。同樣,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練習來培養自我調節能力。我們會開始感覺到有能力去改變自我所處的生理與情緒狀態。

引導步驟

步驟 1
無論您覺得最舒適的是什麼,您都可以睜開或閉上眼睛。
您可以躺下或坐著。
讓自己進入舒適的姿勢與位置。
將一隻手放在額頭上。如果您躺著,可以將3個枕頭放在一側,這樣,當您將手放在額頭上時,您可以放鬆手臂到枕頭上。
將另一隻手放在您心臟的位置。

插圖: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的2步驟自我舒緩手部姿勢練習–第1步,by Heidi Hanson

插圖: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的2步驟自我舒緩手部姿勢練習–第1步,by Heidi Hanson

注意身體內部發生什麼事情。輕輕地將注意力放在手與身體交會的地方。注意自己的一隻手下面的區域。現在有一隻手在觸摸它,感覺如何?然後注意這隻手。現在它正在觸碰您的身體,感覺如何?另一隻手也是這樣做。
如果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專注於您喜歡的那隻手。保持這種方式,直到您感覺到轉變為止。您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因此請耐心等待。

彼得·列文(Peter Levine)這麼說:“只要感覺到手和身體之間發生了什麼。有時他們會感受到一股能量流動、溫度變化或一種感覺……我只是要求他們把手放在那裡,可能要花一會兒,5到10分鐘左右,直到他們感覺到某種轉變出現。”

步驟2
把停留在額頭上的手,放在腹部上。

插圖: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的2步驟自我舒緩手部姿勢練習–第2步,by Heidi Hanson

插圖: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的2步驟自我舒緩手部姿勢練習–第2步,by Heidi Hanson

重複步驟1中的操作。注意手的任何感覺。然後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內;專注於雙手放在身體的感覺。如果願意,您可以緩慢地來回移動,專注於一隻手的區域,然後再專注於另一隻手的區域。只要你感覺有需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專注於您喜歡的哪隻手,直到感覺升起了變化。

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移動上方的手,放在腹部。再等等,給自己一點耐心,直到升起了變化或感受到流動的感覺。有時人們無法入睡或正處於害怕中,他們將會做惡夢。這個練習也有助於入眠”

若您正在跟著上述做,恭喜您!您剛剛的練習滋養了您自己,且會幫助您緩解與創傷有關的症狀。

練習觀察

當我開始進行這項練習時,大多數時候,第一次轉變的發生會同步於深呼吸之時,此後我的呼吸將會變得更深沉,節奏更慢,並且感受到我的肌肉逐漸放鬆。當已經進行了幾個月的練習,這種轉變更加微妙和漸進,就好像以更深的方式進入身體的空間一樣。
但有時仍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感覺到轉變。對我來說,這似乎取決於當時的神經系統有多混亂。如果混亂程度很高,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到目前只有一次這樣的練習無效,是因為我的神經系統過度動盪而無法平靜。

這些練習為何有效?

1. 人類的神經系統對觸摸會升起反應。自古以來,人類就開始以手為媒介進行治療。這可能與電流有關,也可能是我們在嬰兒時期,總是被安撫與擁抱有關。

2. 這是眾多練習之一,讓人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練習。這種注意力和意識的變化是具治療性的。

3. 這是讓我們練習如何對自己溫柔而不苛刻。這有助於建立與自我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特徵是溫柔、關懷、善良及滋養。

自我支持練習與自我 Self-Holding Exercises and The Self

這是一項加強與建立容器的練習,有助於開始體驗「自我」感。
有時,創傷似乎消除了擁有自我的感覺,以及自我在時空中的位置。進行上述任何一種練習時,可給予自己時間沉澱,換句話說,打開身體,允許身體接受,讓人重新感受到「自我」。一開始可能會升起定向感,知道自己在空間裡的哪個位置,會有一種深沉的意識,即「我有界線」。緩慢地繼續出現「我在這裡」(世界上的位置)和「我就是我」(自我身份)的意識。這有助於恢復一個正常人的身份,而不是破碎而一無所獲。
如此一來,您可能會體驗對自我的滿足與驕傲感,一種激烈活躍的感受,一種捍衛自我的渴望,這就是自我捍衛 (self-defense)和自尊 (Self-esteem) 的意識。一旦發現「自我」,就更容易經驗到保護與捍衛自我的渴望,並為之感到驕傲。
如果無法獲得自我,那麼自尊和自衛的概念可能會造成混亂。他們可能在理智上有意義,但在經驗上卻沒有意義。不是說人們不關心這些概念,而是人們可能非常關心,只是如果沒有對自我的實際體驗,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可能會開始有一種情緒界限的感覺,一種在情緒與人際關係中,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感覺。由於創傷經歷,這種界線的意識,可能會完全喪失或失去彈性。
連結「自我」還可以讓人們獲得內心的了解,有人稱之為「真實自我」或「真實的個體」以及一個人的個人意志,即決定者或行動者。對於無法獲得自我的人來說,可能很難真正明白什麼是真實自我與個人意志。與自我之間的聯繫一旦重新建立,感覺就會從自我開始產生,即對某些事物不喜愛或喜愛某種事物的感覺。
這些感覺會發展出複雜性、成熟性及表達方式,最終成為了「真實自我」。連結個人意志,可以根據真實的自我採取行動,最終變成真實性的發展。
處在一種阻礙消極狀態會使人無法進入自我,如被困在僵直狀態(Deer in headlights),解離(意識在其他時空)和過度警覺(無法控制的驚嚇、恐怖反應)。當生命的主體(自我與意志)完全混淆與迷失時,消極狀態是可預見的。
這些練習可幫助您溫和地擺脫極端的被動情緒。

其他自我支持練習

1. 舒緩恐懼的自我支持練習:將一隻手放在頭骨底部的後頸位置,另一隻手放在太陽神經叢上(右肋骨下)。

2. 包裹著下半身:將身體放在一邊,另一隻手放在您的心臟上,另一隻手放在脊柱/尾骨的底部。

3. 創造意識容器/意識平靜練習:將您的手放在頭的每一側,輕撫大腦的每個半球。然後將一隻手放在額頭上,另一隻手放在頭後部。感受雙手如何為您的思想創造一個容器。

4. 拍打練習:在同一視頻中,Peter Levine還介紹了拍拍練習。到處拍拍自己,意識自己的界線。感受到邊緣的感覺,這是結束的地方也是經驗世界其他地方的開始。

5. 五步驟自我支持練習:後續會翻譯此練習文章。

參考資料

1. NICABM,國家行為醫學臨床應用研究所, 2013年創傷治療網絡研討會系列。

2. https://traumahealing.org/somatic-experiencing-mindfulness/

原始文章: http://www.new-synapse.com/aps/wordpress/?p=234

"Artice and illustrations by Heidi Hanson, The Art of Healing Trauma Blog."
〈Heidi Hanson 授權圖文翻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聽心理沙龍
1.2K會員
167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聽心理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18
界線的型態包括適應和不適應,分為模糊、鬆散及僵化。這些界線型態與童年經驗有關且影響人際關係。塑造健康界線需要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界線,讓孩子理解與建立自己的界線。提供不適應界線的童年經歷和不健康界線狀態的例子,介紹內在與外在界線的區分以及辨識界線被侵犯的狀況。下一篇,將介紹如何設立和練習界線的彈性。
Thumbnail
2024/05/18
界線的型態包括適應和不適應,分為模糊、鬆散及僵化。這些界線型態與童年經驗有關且影響人際關係。塑造健康界線需要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界線,讓孩子理解與建立自己的界線。提供不適應界線的童年經歷和不健康界線狀態的例子,介紹內在與外在界線的區分以及辨識界線被侵犯的狀況。下一篇,將介紹如何設立和練習界線的彈性。
Thumbnail
2024/05/10
正念對創傷恢復有著有效的治療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可能不慎觸發創傷反應,造成身體和情緒上的不適。透過正念,也可能喚起創傷相關的情緒和記憶。想要擁抱正念作為恢復利器,需要謹慎面對這些挑戰,同時也要理解不同人可能需尋找其他治療方式的現實。
Thumbnail
2024/05/10
正念對創傷恢復有著有效的治療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可能不慎觸發創傷反應,造成身體和情緒上的不適。透過正念,也可能喚起創傷相關的情緒和記憶。想要擁抱正念作為恢復利器,需要謹慎面對這些挑戰,同時也要理解不同人可能需尋找其他治療方式的現實。
Thumbnail
2024/05/05
也許,我們都錯想了愛能解決所有問題,殊不知愛可能讓關係變得更加脆弱與忽視。認清關係不存在永遠的幸福,關係是會跌跌撞撞,充滿考驗,有這樣的前提假設,我們對關係更能感到得來不易,這就是愛的模樣。
Thumbnail
2024/05/05
也許,我們都錯想了愛能解決所有問題,殊不知愛可能讓關係變得更加脆弱與忽視。認清關係不存在永遠的幸福,關係是會跌跌撞撞,充滿考驗,有這樣的前提假設,我們對關係更能感到得來不易,這就是愛的模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天的靜心,是日常功課, 有時中午午餐過後,有時晚上, 持續不間斷就會養成習慣,有學生會問, 開始靜心時會中斷,會坐不來。 最大的干擾原好像是自己。 其實一旦發現注意力分散跑掉了的那一刻, 就是回來到當下了。在那一刻就是新的出發點。 試試這個技巧,覺察你的接觸點, 把思緒拉回來,找到一個讓你穩住的練
Thumbnail
每天的靜心,是日常功課, 有時中午午餐過後,有時晚上, 持續不間斷就會養成習慣,有學生會問, 開始靜心時會中斷,會坐不來。 最大的干擾原好像是自己。 其實一旦發現注意力分散跑掉了的那一刻, 就是回來到當下了。在那一刻就是新的出發點。 試試這個技巧,覺察你的接觸點, 把思緒拉回來,找到一個讓你穩住的練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潛在的威脅狀況,身體的求生系統便會啟動。我們會用各種策略做出回應來擺脫危險,這包括了:戰鬥、逃跑、疆呆和屈服的反應。」_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昨天夥伴在幫我做療癒時,觸碰到我的髖部,起初我感到些許騷癢,忍了一下,隨之升起的情緒竟是悲傷。 這個情緒帶出了許多聲音:「早知道妳剛出生我就把你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潛在的威脅狀況,身體的求生系統便會啟動。我們會用各種策略做出回應來擺脫危險,這包括了:戰鬥、逃跑、疆呆和屈服的反應。」_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昨天夥伴在幫我做療癒時,觸碰到我的髖部,起初我感到些許騷癢,忍了一下,隨之升起的情緒竟是悲傷。 這個情緒帶出了許多聲音:「早知道妳剛出生我就把你
Thumbnail
因應自己接案的族群大多都跟創傷有關,想要更好地幫助曾經受創的個案,所以最近兩週在進修「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簡稱SE),把上課的心得收穫消化成比較明確的幾個方向與技術,列出幾點如下,提供曾經身心受創的你參考。
Thumbnail
因應自己接案的族群大多都跟創傷有關,想要更好地幫助曾經受創的個案,所以最近兩週在進修「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簡稱SE),把上課的心得收穫消化成比較明確的幾個方向與技術,列出幾點如下,提供曾經身心受創的你參考。
Thumbnail
人癒不如自癒 !! 與其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如運用自身的內在力量去強化自己的內在免疫力,沒有環境與時間的限制,學會一套隨時隨地都可以讓自己處於一個安心自在的方法才是踏實。
Thumbnail
人癒不如自癒 !! 與其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如運用自身的內在力量去強化自己的內在免疫力,沒有環境與時間的限制,學會一套隨時隨地都可以讓自己處於一個安心自在的方法才是踏實。
Thumbnail
身體是個容器,當人們能感覺到容器時,情緒和感覺就不會因為包含其中而感到不知所措。 在這裡我會介紹簡單幾種提升覺察身體意識的方法,重新與身體接上線,開發身體容器,讓身體成為您的日常資源。 1. 自我擁抱 2. 追蹤感官感受 3. 定位 4. 根植大地 5. 滴定 6. 擺盪
Thumbnail
身體是個容器,當人們能感覺到容器時,情緒和感覺就不會因為包含其中而感到不知所措。 在這裡我會介紹簡單幾種提升覺察身體意識的方法,重新與身體接上線,開發身體容器,讓身體成為您的日常資源。 1. 自我擁抱 2. 追蹤感官感受 3. 定位 4. 根植大地 5. 滴定 6. 擺盪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全身放鬆的掃描法, 是我的臨床工作中,常常協助焦慮或緊繃的人放鬆的一種方式, #它是一個既實際又好用的練習,  尤其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人的焦慮或憂鬱程度明顯上升, 出現身體緊繃,情緒不穩的情況, 連睡眠也出了問題, #誠心的邀請大家可以跟著本集的指導語做做看。 《正念引導,身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全身放鬆的掃描法, 是我的臨床工作中,常常協助焦慮或緊繃的人放鬆的一種方式, #它是一個既實際又好用的練習,  尤其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人的焦慮或憂鬱程度明顯上升, 出現身體緊繃,情緒不穩的情況, 連睡眠也出了問題, #誠心的邀請大家可以跟著本集的指導語做做看。 《正念引導,身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