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塘邊最美的秋色—木芙蓉
幾年前在水池旁種了一棵木芙蓉,路過的農人看見總會忍不住發問:為什麼這麼漂亮的園子要種那種鹿仔樹?原來木芙蓉的葉子太像構樹了,因此農人老以為我們是那種把野樹當成寶貝的白癡。一直到了秋天開花後,豔麗的花朵才讓這些農人的閒言閒語消失。
其貌不揚的樹形卻能開出牡丹般豔麗的花朵,這就是木芙蓉最讓人驚豔的地方,古人甚至認為木芙蓉的姿色一點也不遜於牡丹!如果說牡丹是春芳中的花魁,那麼木芙蓉就要算是最豔美的秋花了。人稱「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在秋意肅殺的時節,所有草木都摧枯拉朽了,正所謂的「金剋木」,卻唯獨木芙蓉大展風華。
《廣群芳譜》甚至如此稱頌木芙蓉:「清姿雅質,獨殿眾芳。秋江寂寞,不怨東風,可稱俟命之君子也。」木芙蓉被比做不與春日的群芳爭艷、不怨東風不照拂、只是靜靜修養自己等待天命的君子。

台灣不怎麼分明的氣候,讓原本無法相遇的水芙蓉與木芙蓉,竟可以於江上江下相互競豔
性喜水濱的木芙蓉,也是秋天江塘邊最美的秋色,在水芙蓉(荷花)枯萎之際,木芙蓉正好為殘秋注入了美麗的色彩。它更能與凌霜獨秀的秋菊相互媲美,因此詩人才說它:「已呼晚菊為兄弟,更為秋江作主人。」
但不同於秋菊的耀目抖擻,木芙蓉呈現的則是嬌弱的柔美之態,所謂:「豐肌弱骨與秋宜,宿酒酣來不自持。」(元.蒲道源),在詩人眼中木芙蓉可說是一個豐潤嬌美的醉美人。有趣的是,木芙蓉在一天之中,花色會從白逐漸變紅,確實像極了白晰美人醉酒後花容泛紅的嬌態。

木芙蓉的花色會由早晨初綻的白色逐漸變紅,中午變成粉紅,黃昏則變成桃紅,故有「三變木芙蓉」的稱號
但也不要因而認定它嬌弱不堪,木芙蓉可還有個「拒霜花」的稱號,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抵拒寒霜的侵凌,可謂外柔內剛。東坡先生卻認為:與其說木芙蓉板起道德的面孔來「拒霜」,不如說她秉受秋金之氣,天性「宜霜」。詩云:「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嬌豔的木芙蓉還有一個最為人稱頌的事蹟:五代蜀主孟昶為了討喜愛芙蓉花的夫人的歡心,下令整個成都種滿芙蓉花,讓數十里的成都美得有如錦繡一般,甚至還用芙蓉花染色製成了芙蓉帳,與夫人共度良宵,可謂浪漫旖旎至極。從此,多少愛情故事都發生在芙蓉汁所染就的芙蓉帳裡。
《群芳譜》也提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粉做御墨,稱為「龍香劑」。

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粉做御墨,稱為「龍香劑」。
除了創造浪漫的生活氛圍,木芙蓉也具有許多生活用途:樹皮堅韌可以作繩索;木材刨成薄片泡水,就成了婦女護髮、順髮的化妝水。此外,木芙蓉一身是寶,皮、根、花、葉無一不可入藥,具有清肺涼血、散熱解毒、特別是對毒瘡有神奇的功效。
木芙蓉也是一種可口的食用花,雖然沒有香氣,但自帶黏液的她口感滑嫩,雖說一日三變,但每朵花的花期只有一天(最多也就兩天),傍晚時分不如拈拾枝頭將殘之花洗手作羹湯。

性喜水濱的木芙蓉,有「照水芙蓉」、又有「秋江主人」的稱號

《山家清供.雪霞羹》
距今8-900年前的南宋文人食譜《山家清供》有一道著名的芙蓉花料理──雪霞羹,先來看原文:
斷句
採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薑,亦可也。
這是一道用芙蓉花瓣與豆腐同煮,形成紅白交錯、美麗如霞的美味料理。
木芙蓉口感柔嫩,與豆腐同煮滑潤可口,唯一缺點就是容易變黑,加點檸檬汁可起到固色的效果。以下示範雪霞羹 料理:
雪霞羹 食譜
材料:豆腐150克切小塊、芙蓉花五朵拆瓣洗淨、菇30克、高湯水500克、太白粉五克、半顆檸檬、鹽、胡椒、香油。
作法:
1.木芙蓉花先用加了檸檬汁的滾水汆燙一下撈起。
2.將豆腐及菇於高湯水先煮熟,並加入調味料。再放入花瓣略煮,倒入太白粉水勾芡即成。

紅白交錯、美麗如霞的雪霞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