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我帶了20人的團隊,其中約聘人員佔了顯著的比例。
上次的calibration,因為某種原因,我放掉了一個正職人員的缺,這導致後面約聘人員的管理遇到挑戰。接著幾個月,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要怎麼管理約聘、帶領組織轉型,甚至中間有一度過不了我自己這關,跟我主管提了離職。
我一直在想這議題,想來想去想不清楚,後來我想想,還是用老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看看從第三者的角度來思考,會不會比較好一些。
對於中階主管(我這個角色來說)、現況描述:
- 過去約聘和正職混用,在新創時期是非常有效的作法。新創的世界百廢待興,在我一開始只有約聘缺的情況下,正職和約聘混用、用正職的缺來獎勵表現好的約聘,這讓我小組產生高績效。同時,因為組織規模小,基本上都是我手把手帶每個人,所有的組員照我的標準作業、然後我的標準是超高標準,以戰養戰的方式讓我帶出一批量好質優的組員。
- 我的團隊在五年內從2人擴充成20人,不可避免開始需要分切小組。大部分的組員不是我帶、另外,標準也有不一致的情況發生。我花了很多時間在sync下面幾組的標準,基本上是在做一個標準化的動作。
- 過去任務繁雜,梳理系統和流程、專案的形式比較容易有重點(亮點)。
- 過去五年做了非常多基礎建設。
現行做法的優點:
- 僧多粥少的方式,可以激發約聘人員的企圖心。把透明度拉出來,約聘人員會清楚彼此的表現,組內的管理容易、跨組的管理還是要sync。
- 正職人員是我的王牌,我很擅長用A配小2打出一手好牌。我也不介意弄髒手跳下去做,其實這樣的做法很適合團體戰。
現行做法產生的問題:
- 正職缺稀罕,沒有的那年約聘看不到希望很容易就會異動。
- 正職和約聘的界定不清楚,溝通管理會有個模糊不清的地帶。
- 團隊越來越大,分工不明確無法建立有效的回饋機制(分不清是誰做的,無法給適當的獎勵)
對於中階主管(我這個角色)、下一步的任務:
- 組員不一定是我帶,組員績效如何用具體量化的數字呈現出來,這是我要定調出來的。其中包括:約聘的標準、正職的標準、約聘轉正職的門檻。
- 標準(暫訂):約聘根據SOP來執行既有任務,需要做基本但不複雜的溝通,KPI以量為主;正職對於自己的工作內容能自我優化,能做跨小組甚至跨部門複雜的溝通,可以參與討論協助凝聚共識;約聘轉正職的門檻,該約聘的量能至少要達標x次以上,該約聘有能力自己設計標準化流程,可套用y%以上的情境、標準化流程是誰來做都會達到幾乎一樣的水位。
- 績效和回饋機制的建立,我手頭上的牌目前有:
- 年度評等(這個直接反映年終獎金)
- 正職(這個我不一定會有)
- 職等(這要看組員能力到哪裡,但基本上能力有到可能會拿到)
- 大組特殊獎項提名(提名是我可以掌控的、但得獎要跟其他組比賽)
- 組內我可以設計獎項(這個幾乎在我的控制範圍內,但我要另外跟主管談)
對於我主管,他的角色:
- 正職這種稀缺資源,要拿來給最稀罕的人才、打新的市場或是鞏固既有的江山。
- 組織是否能夠正常運作,他遇到的問題跟我一樣。
- 1-down最好是穩定。
目前一線約聘的角色:
- 通常介於23~28歲,大學畢業第一或第二份工作。
- 一般大學畢業的薪水,大概是30K?(這裡我可以溢價一些來增加穩定性,要跟HR確認目前的薪資行情)
- 在意的是正職、其次是薪水、再接下來是職等,然後是職涯規劃。
- 會分享情報,通常會自然熟。
我這個團隊比較合適的管理方式:
- 用約聘來做量大且穩定的產品。(約聘的人數比較多)
- 用正職做變動快或出錯率高的產品。(正職控盤的能力通常比較好)
- 正職自己跑專案,小組長定期確認進度。(正職自己控、較容易拿到其他票)
- 小主管帶高潛力的約聘跑專案,做出亮點。(有亮點通常賣相會比較好)
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再想一次我要做的:
- 跑專案對於約聘來說,是一種獎勵、是一個機會。這個要清楚地跟小主管還有約聘成員溝通。
- 約聘在跑專案前,需要有某種檢核機制,這機制要設計出來,也要透明溝通。
- 量大穩定的產品,需要有自律的約聘日復一日地執行。(Baseline:我要找喜歡做重複的事情的人;Plus:在重複事情裡面會自己做分析優化)
我要怎麼跟我的主管談:
- 目前A組缺2個正職(NGD產品+審查訓練員)、B組缺1個正職(P產品,不含調走支援給技術組的I成員)
- 正職跟約聘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管理上有一定的挑戰。
- 我的組的約聘成員多,沒有建立一套機制,約聘看不到未來、流動率會高。
- 我支持我的主管配置正職,但我這裡如果連續2年都沒有正職的缺進來,流動率會變高,我要跟他提前說明這個風險。
- 流動率對於我團隊績效的影響,我要讓他知道。流動率高的約聘,可能是表現好被其他團隊挖走的、看不到未來的,當然也有PIP的。
我希望主管給我的協助:
- 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請其他組長分享約聘轉正職的標準,可以sync一致的轉正標準那會更好。
- 如果當年度我小組沒有正職缺,我能不能有一些特許調薪來留住優秀的約聘。(這個不能講,講了之後可能會沒有正職缺)
我自己的心理建設:
- 工作的職掌是我扮演的其中一個角色,它不代表我。(我個人極度排斥階級)
- 我不用和別人比,因為每個人拿到的牌不一樣。
- 我信任我的主管,他有他的角色,我們兩個在做的是角色和角色的對話。
我擔心的點:
- 我這組(防守組)跑專案的機會比其他進攻型的組來得低。
- 我很擔心我的主管叫我守就好,我個人應該會覺得百般無聊,但角色扮演我還是演得下去。
- 我擔心流動率過高、我hold不住這個盤。
寫這段文的感受和體驗:
怎麼樣建立出來一套模式,我糾結了好幾個月,中間的情緒起伏強烈到我都受不了。在思考五六個月之後,腦袋裡面還是一團棉絮、我寫出來之後自己比較清楚怎麼管理。即使那個當下確認再確認,我心裡面一直很懊悔當初放掉了那個正職缺,但我那時有那時的想法,這時有這時的想法。我這麼在意這件事,後來也真的想得稍微清楚點有個頭緒來建立這機制,那就這樣吧!放下、然後接受。我當初做不到的,那就是真的做不到。但我可以學習成長,讓之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