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膽怯,逐漸從熾熱的艷陽,成為了房間裡的偏光,陰暗潮濕的氛圍包裹著力不從心。以為自己是道光,其實只是角落的偏光。
「不知不覺」是最可怕的狀態與情緒,「自負」則是限制自己做完全努力的防護。
儒家思想的社會,孝道不可忤逆,誰說「保護」不是創傷?「我是為你好」一說出口,便合理化了所有邏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最大的創傷就是,保護不了自己。孩子將一切的限制解讀成:「世界就是這樣的」。才怪,世界根本沒有固定的面貌。
人在忙到焦頭爛額的時候,真的特別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身心俱疲的副作用就是,喜怒哀樂特別明顯,也是此刻,我們最能感受到,該如何剔除生命裡不重要的課題,如何深耕保留下來的選項。
就算沒有遭受過原生家庭的傷害,離家仍是一大課題,只有真正的獨立出原生家庭的環境,才能摸索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畢竟,沒有人該為誰的人生負責,包括生下你的人。
如果獨立思考是孩子長大的課題,那關心,但不過問就會是為人父母的課題。其實人都一樣的,知道越多,就會想插手越多,想解釋越多、想捍衛、想當操控情勢的棋手。就如同越來越多的匿名鍵盤手。為什麼我們不把精力耗在看看自己能有多大能耐、探索自己在宇宙的定位、摸索自己想走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選擇的。
九年一貫的教育體系轉變成十二年國教,大學文憑又成為社會主流,學歷至上的觀點壓抑了多數人探索職涯的契機。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22年不斷升學的人生,是台灣大多數人的生命經驗,可是,有沒有哪個環節有一點點不一樣就好,一點點就好。
閱讀,然後自我對話,真的是改變一點點不一樣很重要的環節,透過閱讀,我們才能看見和自己周遭人不一樣的生命經驗,我們才不會不斷質疑自己的缺點,才能堅定的踏上每一步堅實的路。
如果你只感受到痛苦,那是時候必須考慮離開現有的環境,但如果是痛苦與成就感並續,那麼所有吞下去的委屈,總有一天會變成自己最大的力量。
職涯就像拉筋一樣,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到了極限,殊不知緊繃感只是當下的狀態,不夠勇敢的逃離,只會成為另一個禁錮的開始,因為,哪一個領域不是從零開始?
這也可以談到台灣教育的打分數機制,我們非常習慣的從一百分開始扣,卻忘了學習應該是10分、20分、50分,不斷的往上疊加。教育體制裡頭的種種機制,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做決定的思維,我們可以用謾罵的方式發洩對體制的不滿,也可以用「閱讀」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心,從一個裝水的容器,成長成清澈蜿蜒的河流,讓智慧自行汰換掉不合時宜的做法,讓自己不被囚禁在特立獨行的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