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陣子採果採得很不順,很大的主因是我們採番茄的Leading hand是新來的,沒待過旺季,搞不清楚狀況,時常在我採果的時候添亂,甚至亂下錯誤的指令,耽誤我採果時間,掉我採果速度。
好幾度快爆氣,最後都忍了下來,直到有一次問問題時,發現他對績效制度有非常嚴重的錯誤認知,也對我有些偏見,一氣之下就直接報到經理那邊去處理。
最後證實是他錯,事件也不了了之的收尾,直到今年二月初的時候他離了職,而我也趕在疫情爆發前,在三月下旬離開公司。
時間沉澱情緒後,至今不時仍會想起這段往事,只是心情沒有當時起伏多端,反倒是平靜不少,主要是在反覆咀嚼思考,若之後又發生相似的情形,該怎麼做才能更好。
未來職涯還長,難免會再遇到與主管發生衝突的情況,於是決定萃取這次的事件重點,以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當作一次寶貴的實務經驗。

新主管對Bonus的態度

前陣子被分配到邊緣棚採果,幾乎每天都是公司最早下班的一群,想進包裝賺時數被說「沒缺人」,其他棚的還在採,問說能不能換套乾淨的衣服再去支援也被拒絕。
看著其他單位有錢賺,自己這一群邊緣人卻只能乾瞪眼抱怨,於是有一天休息,我去問了我們的Leading hand:
「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幫其他人採,也進不了包裝?」
Leading hand:「Bonus賺那麼多,幹嘛還要跟別人搶時數?」
我:「時薪跟Bonus是兩回事,不能相提並論。」
Leading hand:「是這樣嗎?不要為了想賺錢騙我。」
當下很想跟他解釋,最後還是打消念頭,畢竟數學的東西,對方如果對公司的績效制度沒有概念,一時半刻的休息時間根本解釋不完,何況他也不一定能理解。
其次,從他的口語跟口氣中,明顯感受到他對我有偏見,我也不想再多說什麼,這口氣忍了下來,幾天後我直接跟經理反應。
經理是個明白人,論資歷、輩分也是公司頂梁柱之一,對採果部門的整體運作、制度有一定了解。
在經聽完事發經過,經理也是認同「時薪跟Bonus是兩回事,不能相提並論」,他非常清楚Bonus的制度能顯著降低公司成本
績效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多鼓勵採手賺Bonus,公司雖然看似多花錢,但是卻能省下基本時薪的成本。
畢竟,Bonus賺再多,也沒一小時下來的時薪多,不是嗎?(延伸閱讀:基本薪資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採得快,等於變相壓縮自己的工作時數,可以說,績效獎金的存在根本就是在補償「採得快所損失的工作時數」
所以,站在公司的角度看來,採手的附加價值來自於速度,採得越快對公司而言價值越大,因為你採得越快,公司省越多錢。

溝通的問題點在哪?

Leading hand曾在別的部門待過,相信他也嚐過績效獎金的甜頭,不然他不會有跟我們一樣有「做越快就賺越多」的思維。
可是,今天他已經不是底層員工,而是一位基層主管。
以前,他可以不知道績效獎金怎麼算,如今他已經是個基層主管,但計算方式以及公式背後的邏輯,他卻不怎麼清楚,仍停留在員工的思維。
換了位置,卻沒換腦袋,思維當然轉不過來。
通常,基層主管怎麼回應,背後就代表上層的意思,而上層的意思又代表老闆的意思。
所以當聽到自家的主管說「Bonus賺那麼多,幹嘛還要跟別人搶時數」,意思是不是說:公司其實不希望我們採快?既然如此,那設立績效獎金的用意何在?
時數是大家都有的,Bonus本身就是各憑本事,憑什麼我努力賺績效,卻還換來一陣嘲諷?
公司的制度就是如此,當有人時數不夠,主管會優先詢問時數低的人要不要多上一點班,從不曾聽他說因為誰總薪資低、或是績效獎金賺最少就優先詢問的先例發生。
重點是,主管說的話跟績效獎金設立的邏輯相衝突,說法不一致的情形下,員工自然也會困惑,該聽誰的?誰才是對的?

是否有針對性發言?

每個棚的採手都有快有慢,當初我說「我們」的時候,代表的是我們邊緣棚的所有採手,但Leading hand判斷的「我們」,僅是我跟我女友的意思,不然也不會有「Bonus賺那麼多,幹嘛還要跟別人搶時數?」的發言。
倘若換作是其他速度慢的採手詢問,我相信他不會給出這樣的回應。
至少在這個點上,績效制度就是個客觀標準的存在,大家都是在同個基準點去努力,但主管因為採手速度快慢給予否定,這樣誰要替你賣命?
在我去跟經理投訴後不久,才知道原來別棚的採手,也有跟我遇到一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兩個棚的主管都被訓了一頓。
或許他沒有針對,純粹只是不經大腦的脫口而出;或許他沒有偏見,只是因為對公司制度的不瞭解所導致的失言。
簡言之,新主管對於績效獎金只知其果,卻不知其因,就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制度因何而來,為何而生,本就該是他們職責範圍內該知道的事,胡亂的批判只是透露出他們對制度的無知。

心得與結論

會有差別待遇的感受,主要來自於前任主管跟現任主管,在管理上熟識度差異的緣故,前任主管做了四、五年,因私人問題而離職。
除了搞懂制度本身存在的意義,也要搞清楚制度背後設立的邏輯。
在新主管接手之前,都是經理直接帶著我們,所以從前任主管到經理,甚至是老闆來巡察,能感受到整個公司的規矩很透明、明確,一氣呵成的脈絡直達基層。
新主管空降之後,上頭傳達的訊息,不一定能透過他們精準的傳到我們,甚至是以前延續下來的作業流程,都要受新主管的質疑,採手無所適從,自然會不時就報到經理耳中,確認自己的所做所得到底是否合乎部門、公司規定。
今天會造成這樣的誤會,很大的原因來自於主管對制度的不熟悉,不懂制度設立背後的邏輯,滿口胡言也不聽下屬的解釋,導致說出與公司價值背離的發言。
在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面前搞差別待遇,只是公然讓人明顯看清一個人的本性與無知。
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擔任管理職,上有主管、下有團隊,自己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給予他人荒誕的回應。
以這次的事件為鑑,我已經在澳洲農場以受害人的身分體驗過一回,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職場上,不要重蹈因為思維不換導致的錯誤,成了一無所知的加害者
avatar-img
248會員
476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atrick.W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農場採番茄的這段期間,有兩位主管的管理風格引我注目。一位是我番茄團隊主管,也是整個採果部門的最高主管;另一位則是包裝部門負責包裝番茄的團隊主管。 至於他們各自的管理風格有甚麼不同呢?自己又從他們身上觀察到什麼、學到什麼?就隨著本文繼續看下去:關於我在澳洲農場與兩位行事風格秉異的主管相處觀察紀錄。
如何測試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會想到這問題,是因為自己速度也達到一個瓶頸,不知道是已經到達自己的極限,亦或者還有其他進步空間?思來思去,搭配日常的工作觀察與經驗,最後得出兩種方式: 1. Set車與不Set車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2. 有果跟沒果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一個人績效賺的不多,團隊合作是否能賺比較多呢?在用幾篇文章釐清因果關係後,我的直覺開始告訴我,團隊合作好像真的能賺的比較多。 我將現行計算個人績效的方法,跟假設團隊績效的公式套進去比較後,發現結果跟想像中的不盡相同!意外的結論,也讓我重新體驗一回何謂:「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還記著不時進不同部門支援,總有陌生同事跟自己搭話,通常都會用「你哪個部門的?」當作話題起手式。往往別人聽到我來自採果部門,第一時間反應離不開下面幾句: 採果賺很大捏!Bonus賺很多吼!聽說你們旺季時薪水周周破千! 但真相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採得快,也不是人人都有績效獎金。透過這篇文章,聽我娓娓道來。
關於基本薪資和績效獎金,賺哪個才划算? 對於快手而言,雖然採快可以多賺獎金,但是如果沒有拿捏好時數與獎金之間的平衡,其實虧的反而是自己;對公司方而言,採手採得越快,他們省下的人事成本則是越多。 不是賺獎金不可以,只是再賺績效獎金的時候,不要忘記基本時數才是根本,以免造成因小失大,捨本逐末的情形發生。
澳洲打工度假,要成為快手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要知道公司的薪資結構,這樣才知道時薪與績效的部分,有關自己可努力採快的部分值多少錢。 1.針對績效的部分,將數字轉換為時間概念; 2.採快不是唯一重點; 3.猶豫會拖慢時間,要把理想上的觀念變成實務上的直覺; 4.實務上:先求有、再求好、最後再求快。
在農場採番茄的這段期間,有兩位主管的管理風格引我注目。一位是我番茄團隊主管,也是整個採果部門的最高主管;另一位則是包裝部門負責包裝番茄的團隊主管。 至於他們各自的管理風格有甚麼不同呢?自己又從他們身上觀察到什麼、學到什麼?就隨著本文繼續看下去:關於我在澳洲農場與兩位行事風格秉異的主管相處觀察紀錄。
如何測試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會想到這問題,是因為自己速度也達到一個瓶頸,不知道是已經到達自己的極限,亦或者還有其他進步空間?思來思去,搭配日常的工作觀察與經驗,最後得出兩種方式: 1. Set車與不Set車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2. 有果跟沒果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一個人績效賺的不多,團隊合作是否能賺比較多呢?在用幾篇文章釐清因果關係後,我的直覺開始告訴我,團隊合作好像真的能賺的比較多。 我將現行計算個人績效的方法,跟假設團隊績效的公式套進去比較後,發現結果跟想像中的不盡相同!意外的結論,也讓我重新體驗一回何謂:「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還記著不時進不同部門支援,總有陌生同事跟自己搭話,通常都會用「你哪個部門的?」當作話題起手式。往往別人聽到我來自採果部門,第一時間反應離不開下面幾句: 採果賺很大捏!Bonus賺很多吼!聽說你們旺季時薪水周周破千! 但真相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採得快,也不是人人都有績效獎金。透過這篇文章,聽我娓娓道來。
關於基本薪資和績效獎金,賺哪個才划算? 對於快手而言,雖然採快可以多賺獎金,但是如果沒有拿捏好時數與獎金之間的平衡,其實虧的反而是自己;對公司方而言,採手採得越快,他們省下的人事成本則是越多。 不是賺獎金不可以,只是再賺績效獎金的時候,不要忘記基本時數才是根本,以免造成因小失大,捨本逐末的情形發生。
澳洲打工度假,要成為快手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要知道公司的薪資結構,這樣才知道時薪與績效的部分,有關自己可努力採快的部分值多少錢。 1.針對績效的部分,將數字轉換為時間概念; 2.採快不是唯一重點; 3.猶豫會拖慢時間,要把理想上的觀念變成實務上的直覺; 4.實務上:先求有、再求好、最後再求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公司是神聖的職業!!」主管大義凜然地表示:「我們這個產業,法令限制多,跟人命有關,一旦違反就有民刑事責任,大家要慎之!!戒之!!公司規定就是要嚴格遵守,知道嗎?!」我們底下人資小蘿蔔頭們一陣惶恐...點頭如搗蒜,畢竟整個團隊除了老大年資均不到二年,人資老大講話如同聖旨,要低頭接旨劈頭謝恩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獎金制度並非只有提撥獎金就能激勵同仁,而是需要考慮獎金評估指標的明確性、同仁的能力與學習曲線、獎金計算方式的透明度和獎金制度的定時檢討機制等因素。
Thumbnail
在職場上,主管對新進一段時間的下屬最殘酷的一句話是:「不瞞你說,本來是打算錄取另外一個人。」然後主管開始述說那個他想錄用的人如何優秀、資歷多棒。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薪水不到位— 在於個人付出的時間、心力、甚至是智慧技能與得到報酬。通常會有對應參考的對象,會受到同儕、個人/家人期待、社會輿論所左右影響。 心受委屈了— 可能是長時間的壓抑、也許是一時間遭受不平的對待,或許還會有帶著互相比較的情緒,在壓垮最後一根稻草的事件發生後而爆發出來。
Thumbnail
勞基法已施行多年 現今2024盡還把勞基法當福利? 這種老闆智商不足 你跟他混 吃沙? 1.思維低弱老闆絕對不要跟 104缺開4萬5 面談過程中都不跟你講到薪資結構 你面試完 職缺待遇卻降為4萬 2.垃圾老闆 我不相信以上情境 官員 勞檢 都不知道 這種公家機關 真的領著納
Thumbnail
行政法院判斷「工資」的二項原則基準為: 「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 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無明文解釋,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是不是工資又與公司發放辦法特別有關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個案年終獎金被法院認定是工資:    員工手冊第四章第4.07條規定: 凡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公司是神聖的職業!!」主管大義凜然地表示:「我們這個產業,法令限制多,跟人命有關,一旦違反就有民刑事責任,大家要慎之!!戒之!!公司規定就是要嚴格遵守,知道嗎?!」我們底下人資小蘿蔔頭們一陣惶恐...點頭如搗蒜,畢竟整個團隊除了老大年資均不到二年,人資老大講話如同聖旨,要低頭接旨劈頭謝恩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獎金制度並非只有提撥獎金就能激勵同仁,而是需要考慮獎金評估指標的明確性、同仁的能力與學習曲線、獎金計算方式的透明度和獎金制度的定時檢討機制等因素。
Thumbnail
在職場上,主管對新進一段時間的下屬最殘酷的一句話是:「不瞞你說,本來是打算錄取另外一個人。」然後主管開始述說那個他想錄用的人如何優秀、資歷多棒。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薪水不到位— 在於個人付出的時間、心力、甚至是智慧技能與得到報酬。通常會有對應參考的對象,會受到同儕、個人/家人期待、社會輿論所左右影響。 心受委屈了— 可能是長時間的壓抑、也許是一時間遭受不平的對待,或許還會有帶著互相比較的情緒,在壓垮最後一根稻草的事件發生後而爆發出來。
Thumbnail
勞基法已施行多年 現今2024盡還把勞基法當福利? 這種老闆智商不足 你跟他混 吃沙? 1.思維低弱老闆絕對不要跟 104缺開4萬5 面談過程中都不跟你講到薪資結構 你面試完 職缺待遇卻降為4萬 2.垃圾老闆 我不相信以上情境 官員 勞檢 都不知道 這種公家機關 真的領著納
Thumbnail
行政法院判斷「工資」的二項原則基準為: 「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 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無明文解釋,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是不是工資又與公司發放辦法特別有關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個案年終獎金被法院認定是工資:    員工手冊第四章第4.07條規定: 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