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思維》#3 數據思維課

更新於 2024/09/28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前言


從上一篇的「產品思維」中,我們發現要設計一款好的產品,不單單只是「功能面」這麼簡單,仍然需要從「人性」心理層面去思考,並突顯最重要的「資訊」給用戶,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的精彩。
當我們開發完產品之後,一旦上市,就會有不斷的「建議」、「回饋」、「好評或負評」飛奔而來,什麼意見是有幫助的呢?怎麼的決策是好的呢?
而且會抱怨的客戶不見得是代表大部份用戶的想法,這時候「數據思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準點,它幫助我們更客觀的決策,做出更有利的判斷…
這一篇我們來介紹第二個思維:「數據思維」。
在這個篇幅裡面,作者提到了「幸存者偏差」、「p值」、「標準差」、「風險對沖」、「偽陽性」、「偽陰性」…等等非常多的觀點,都是我們在學習數據使用時,必須要知道的觀點;
在這邊我們就挑一個我覺得最常用到的「A/B 測試」來做分享。

1. 客戶到底要什麼?

我們在開發產品的時候的時候,經常會收到用戶各種各樣的意見、建議,甚至是抱怨。
這時候設計師就會糾結,應該用的字級多大,放幾個按鈕,按鈕用什麼顏色等。
但是,用戶就跟女朋友一樣,難以捉摸。無論你怎樣糾結,時限一到,還是要做出決斷。
這時候我們要怎麼做出決斷呢?
最後怎樣做出決斷?當然不是靠產品經理憑主觀臆斷,也不是靠工程師和設計師談判,更不是靠高層們扔骰子(比大小)。其實,矽谷的幾乎所有企業,都在使用一套科學的數據統計方法,來幫助團隊做出最優化的決策。
簡而言之,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公式:p < 0.05


案例重現

我們都知道,想要對兩個方案做出選擇,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實驗。在互聯網行業,這個實驗統稱為A/B測試(A/B Test)。也就是找出一部分實驗用戶,例如10萬人,給其中一半人使用A方案,而對另一半的5萬人,使用B方案。
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透過第一章,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了,「顏色」對於用戶的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於是,你們的產品團隊現在想試試,把按鈕的顏色從綠色變成紅色,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點擊。於是你就簡單地設計了下面這個實驗。對於所有進入這個頁面的用戶,你讓一半人看到綠色按鈕,而另外一半人看到的,則是紅色。

實驗就這樣跑了幾天,你得到了如下的數據統計結果。
A組,綠色:100 個人看到了這個按鈕,可是卻沒人點擊,點擊量為 0。
B組,紅色:同樣有 100 個人看到,居然有 50 個人點擊。

如果是這樣完美的數據,我們容易得出結論 —— 紅色完勝,畢竟綠色組成績為 0。之後,你的產品團隊就高興地上線了紅色按鈕方案。
但現實是,我們往往得不到這麼完美的一面倒的數據,而且我們如果同時關注兩個以上的用戶指標,結論還很有可能相互矛盾,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再來看一個例子。
還是應用了第一章的內容,你現在應該知道,手機的「推播通知」對挽留用戶很重要吧。發一個推播,用戶說不定就會點開好久不用的App了。所以,你的團隊又有了一個想法,想和文案部門聯合,一起試試「個性化通知內容」是不是更有效。
於是,你們設計了下面這個實驗。依然是把用戶隨機分成兩組,然後你們分別給兩組人發送不一樣的推播通知。

第一組收到的是非個性的「屠龍寶刀點就送!明星都在玩!」
第二組則有一點點個性化,在開頭加上了用戶的名字,「(用戶姓名),屠龍寶刀點就送!明星都在玩!」
通知發送一天之後,得到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結果。

  • 第一組,有 95 個用戶接到了推播;收到通知 24 小時內,有四個人打開了 App,但是有一個人刪除了App ,可能是因為收到推播太多,太煩了。
  • 第二組,有 107 個用戶接到了推播;收到通知 24 小時內,有 11 個人打開了 App,但是有三個人刪除了App。
注意,對於上面的數據,我們並不區分用戶是直接點擊推播通知打開的App,還是看到推播後,過了一會兒,用戶自主找到App圖示打開的。
結果擺在面前,就很尷尬了,似乎是喜憂參半的悖論。如果只看讀取率,那可能是第二組更好,但是第二組的刪除率又上升了。
到底應該怎樣抉擇?還好我們有統計學。

P值是什麼?

這個事情,要是交給統計學家,會怎麼處理呢?他們會計算 p值(p-Value)。
P來自英文單詞probability(機率,又譯「或然率」)的首字母。嚴格來講,p值雖然不能直接代表機率,但是可以相對表示出實驗組方案沒有任何用處的可能性。
對於推播行動通知的實驗,我們可以先來以只計算讀取率為例。第一組用戶的讀取率,很容易計算,那就是4/95=4.21%。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需要知道,第二組這個打開人數的增長,到底是一個「恰好」出現的偶然結果,還是真的因為「個性化的通知內容」很有效而帶來的讀取率提高呢?因為,用戶即使收到了通知,其實也不一定會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推播,可能也沒有看推播的內容。而且,用戶還有可能完全沒有看任何推播通知,也會自己打開App。
在統計方法上,我們會先來一個「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也就是假設「個性化」通知根本沒啥用,於是我們有:如果「虛無假設」成立,那麼第二組的真實讀取率,就應該維持4.21%不變,和第一組一樣。
下面,我們就要對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進行驗證。
那麼,按照4.21%這個讀取率,第二組出現11個人打開App的機率是多少呢?這是一道高考難度的數學題,答案就是:
這個值,就是p值(此處進行了合理的簡化),p=0.0037。它代表了「個性化通知」沒有任何用處的機率僅為0.0037。
其實,p值就表示了實驗結果純屬巧合的可能性。所以,p值當然是愈低愈好了;更低的p值,會表明實驗組更「可能」有效(注意,不是更有效)。那麼多低是低呢?標準是什麼?在矽谷業界和學術界,目前普遍採用的p值標準線是0.05。
也就是說,如果 p < 0.05, 就代表數據有「統計顯著」(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或譯「顯著性差異」),通常簡稱Stat-Sig。如果具有顯著性,那麼實驗結果是有意義的,可以接受(accept),虛無假設將被駁回(reject)。以上驗證過程,在統計學上稱為「假設檢驗」。
這時我們再看,讀取率的p值小於0.05,那麼就可以說「個性化」通知對於促進用戶讀取App有效。
再來看看兩組刪除率的p值,經過計算,我們得出p=0.1795,大於0.05;也就是說,刪除率上升純屬偶然。
這下好啦,產品決策清晰了。
我們現在可以得出結論,相比原來的非個性化推播,我們發現個性化的推播讀取率有顯著性提升,而刪除率則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於是,歡快地決定上線「個性化推播」功能!

實驗工具

可以說,矽谷的互聯網產品,就是由實驗驅動著的。
無論是設計師提出的一個小小的UI變動,還是推薦引擎工程師對演算法模型的升級,抑或宣傳和公關部門的文案標題改動,大都由實驗驅動。在很多大型App裡,例如YouTube、Twitter等,往往同時運行著超級多的實驗,每個人使用的App功能甚至都不盡相同。
為了提高效率,矽谷各大企業紛紛開發了專門的實驗工具和分析系統,讓大家快速使用。
例如Google旗下Analytics產品的內容實驗(Content Experiments)工具,它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地通過UI創建各類實驗,添加各項實驗組。還能在實驗運行時,利用多臂吃角子老虎機(Multi-armed bandit)演算法,自動調整並分配各個實驗組的流量比例,以加快實驗速度。實驗結束後,還會自動生成智慧化報表。
Google Content Experiments工具介面

Uber則在公司內部推出了實驗平台XP。它不僅是實驗和分析工具,還幫助Uber安全上線和部署新功能,即時觀測數據。
Uber實驗平台XP工具介面

Airbnb內部則使用實驗框架ERF(Experimentation Reporting Framework)工具。ERF的互動設計非常好,可以批量顯示正在運行的所有實驗,還提供了美觀的報表系統,p值一目瞭然,並用不同顏色標注實驗結果,清晰快速。
Airbnb實驗框架ERF工具介面
Netflix的跨平台實驗工具則是ABlaze。它有著跨電腦和手機多平台的優良特性。借助ABlaze,Netflix得以快速疊代產品,以便滿足全球超過1億用戶的觀影需求。尤其是打開App後90秒內的黃金時間,根據統計,如果在這個時間範圍內用戶找不到自己想看的影片,他們就會關閉整個App。
Netflix跨平台實驗工具ABlaze
此外,還有很多公開的免費在線工具,如AB Testguide,就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地計算p值。

更複雜的實驗方法

當然,A/B測試僅僅是實驗中最簡單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還會有非常複雜的情況。下面舉出兩個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社交產品。
在進行涉及兩個用戶以上的社交功能測試時,為保證實驗品質,我們需要找到兩組彼此沒有任何關聯的用戶群,否則實驗就可能被「汙染」。例如,朋友圈要測試一個新功能 —— 朋友圈搶紅包。這裡就涉及紅包發送者和搶紅包的人兩種角色。
這時,我們就不能簡單地使用隨機演算法把用戶分成兩組了,因為發紅包的人和搶紅包的人,有可能在兩個不同的測試組,這樣功能就是不完整的。為了保證控制組的人永遠不會看到這個功能,我們可以按照地區挑選。例如只有本地好友的北京用戶為一組,而把只有本地好友的廣州用戶設為一組。有時候,我們還要挑選一些偏遠地區的用戶,如海島上的居民,因為他們對外的社會關係相對更少。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廣告產品。
在做電子廣告測試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用戶隨機分成兩組。因為每一個用戶的「價值」不同。
例如,兩個用戶同樣在使用朋友圈,其中一位用戶因為歷史消費很多,系統認定這是有高消費能力的用戶。這時各種奢侈品、車、房地產等廣告都想爭奪對他的廣告顯示機會。因為朋友圈廣告對每一個用戶每天看廣告的數量有一個上限,這樣這一條廣告就很有可能競價到很高的價格。相比另外一個「低價值」用戶,廣告主則要花費更多的錢來獲得這一次點擊。
這時,為了衡量廣告效果,不需要控制AB兩組用戶的數量絕對相等,我們應該控制的是兩組消耗掉的廣告費用相等。例如,你花費了100元,給50個「高價值」用戶看了名車廣告,有10個人完成了購買。而另一組,你花費100元,給1000個「低價值」用戶同樣看了這個名車廣告,只有一個人最終購買。這樣你就能衡量廣告效果的不同了。

更進一步

對於p值小於0.05,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些矽谷企業偏偏都選0.05這個數字呢?答案就是:隨便選的。
嗯,其實這個真的就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數值而已。這還要歸功於1920年代,一位英國人羅納德.費雪(Ronald Fisher)。他在研究肥料對農作物影響時提出了這個值,並向學術界推廣。到現在,0.05已經成為很多場合下的通用標準。
當然,很多產品為了更加可靠,也會使用更低的 p 值,例如 0.01。
可能被「汙染」。例如,朋友圈要測試一個新功能——朋友圈搶紅包。這裡就涉及紅包發送者和搶紅包的人兩種角色。
這時,我們就不能簡單地使用隨機演算法把用戶分成兩組了,因為發紅包的人和搶紅包的人,有可能在兩個不同的測試組,這樣功能就是不完整的。為了保證控制組的人永遠不會看到這個功能,我們可以按照地區挑選。例如只有本地好友的北京用戶為一組,而把只有本地好友的廣州用戶設為一組。有時候,我們還要挑選一些偏遠地區的用戶,如海島上的居民,因為他們對外的社會關係相對更少。

小結

在這個世界,我們都知道「數據」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所以不管怎麼,我們都會努力去蒐集資料;然而蒐集完資料之後,便面臨一個大問題:〝這些數據該怎麼使用〞?或者是說,這些數據怎麼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從一開始的「篩選用戶」,根據我們的需求進行用戶分組並進行 「AB 測試」實驗,取得用戶相關數據之後,我們可以透過 P 值計算,取得 「p<0.05」的有效假設,進而進行我們的決策。
在這一篇當中,我們理解了「A/B 測試」、「p值」、「統計顯著性」、「假設檢驗」等觀念,知道這些思維,便可以更進一步去處理數據,得到我們想要的資訊,更好的做出判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7會員
236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 首先,突顯「聚焦」的地方,間接引導用戶如何操作。 2. 其次,在搜尋航班時,分為「最佳航班」和「其他航班」,減少選擇,將「最在意的資訊」優先呈現出來。 3. 再次,在價格裡面「埋入」一個不合理的選擇,突顯出最佳選擇的划算。 4. 最後,若用戶還遲疑不下單,再祭出最後殺手鐧,「未來可能漲價」
1.產品思維:從人的本質心態出發,打造方向正確的產品 2.數據思維:正確地對待數據資源,從而利用數據帶出產品的優化 3.創業思維:理解矽谷創業氛圍,在失敗、週期、目標等概念中找到感覺 4.增長思維:突破界限、解放頭腦,用更博大的胸懷迎接明天 5.成長思維:自我激勵、完美溝通、提升效率、合理休息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事情會是現在這樣,背後有無從擺脫的命定理由: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由於這種直覺,我們把第6章的錯誤概括或把第1章的二分化視為真實無誤,而且命中註定: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為了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你要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人總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這不是偏見或高明,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讓種種想法能有個架構。概括誤導與刻板印象是媒體傳遞訊息的簡便方法,報紙上常見到這類標籤,比如鄉間生活、中產階級、超級媽媽和幫派分子。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那就成為刻板印象。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
1. 首先,突顯「聚焦」的地方,間接引導用戶如何操作。 2. 其次,在搜尋航班時,分為「最佳航班」和「其他航班」,減少選擇,將「最在意的資訊」優先呈現出來。 3. 再次,在價格裡面「埋入」一個不合理的選擇,突顯出最佳選擇的划算。 4. 最後,若用戶還遲疑不下單,再祭出最後殺手鐧,「未來可能漲價」
1.產品思維:從人的本質心態出發,打造方向正確的產品 2.數據思維:正確地對待數據資源,從而利用數據帶出產品的優化 3.創業思維:理解矽谷創業氛圍,在失敗、週期、目標等概念中找到感覺 4.增長思維:突破界限、解放頭腦,用更博大的胸懷迎接明天 5.成長思維:自我激勵、完美溝通、提升效率、合理休息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旦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為了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你要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當壞事和好事發生,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
我們覺得簡單的概念很迷人,喜歡洞悉的那一刻,認為這個耀眼的簡單概念可以漂亮解釋許多其他事情,我把這種對單一肇因與解方的喜好稱為單一觀點型直覺。 為了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你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懂得察覺單一觀點可能局限自已的想像,然後想到不妨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方能獲得更準確的了解。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事情會是現在這樣,背後有無從擺脫的命定理由: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由於這種直覺,我們把第6章的錯誤概括或把第1章的二分化視為真實無誤,而且命中註定: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為了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你要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人總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這不是偏見或高明,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讓種種想法能有個架構。概括誤導與刻板印象是媒體傳遞訊息的簡便方法,報紙上常見到這類標籤,比如鄉間生活、中產階級、超級媽媽和幫派分子。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那就成為刻板印象。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為何閱讀 介紹引用許多矽谷人的工作方式,提昇工作效率與思維,面對大量資訊的我,往往需要更多穩定的心緒以及彙整資訊的能力,所以激起我的好奇心。 閱讀時長 大約5-6小時 作者: 在2001年8月就職美國情報工作單位的男子,不久發生911事件,所以當時與各單位情報人員共同上前線,之後它也與多位
Thumbnail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Thumbnail
前言 本篇文章會回答"什麼是公司文化",為什麼公司文化重要"以打工人角度跟管理者角度,還有如何影響公司文化等一些問題 什麼是公司文化:價值觀
Thumbnail
人是怎麼做決定的? 人類的決策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左腦負責邏輯分析以及處理資訊 右腦負責直覺以及想像概念 簡報無法被記住的理由 在簡報的過程中不斷只灌輸邏輯、事實,聽眾左腦會超載 記憶必須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為何簡報要說故事? 透過故事或者背景脈絡可以使我們的右腦誘發出想像畫面
Thumbnail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發生一周年後,非銀行融資機構和其他銀行尚未取得如矽谷銀行過去在風險債市場的龍頭地位。
Thumbnail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矽谷思維:5個思維升級你的職場技能(上) 近期和朋友開始定期的讀書會,我選定第一本書的為矽谷思維。矽谷思維作者 Han 是一名赴美的中國軟體工程師,他在矽谷公司實習起步,一路晉升成為一線工程師,並將這一切所培養的思維、養成的習慣與所學經驗,紀錄於這本書中。 原本從書名看到「思維」二字,會怕是使用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為何閱讀 介紹引用許多矽谷人的工作方式,提昇工作效率與思維,面對大量資訊的我,往往需要更多穩定的心緒以及彙整資訊的能力,所以激起我的好奇心。 閱讀時長 大約5-6小時 作者: 在2001年8月就職美國情報工作單位的男子,不久發生911事件,所以當時與各單位情報人員共同上前線,之後它也與多位
Thumbnail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Thumbnail
前言 本篇文章會回答"什麼是公司文化",為什麼公司文化重要"以打工人角度跟管理者角度,還有如何影響公司文化等一些問題 什麼是公司文化:價值觀
Thumbnail
人是怎麼做決定的? 人類的決策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左腦負責邏輯分析以及處理資訊 右腦負責直覺以及想像概念 簡報無法被記住的理由 在簡報的過程中不斷只灌輸邏輯、事實,聽眾左腦會超載 記憶必須仰賴左右腦的併用 為何簡報要說故事? 透過故事或者背景脈絡可以使我們的右腦誘發出想像畫面
Thumbnail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發生一周年後,非銀行融資機構和其他銀行尚未取得如矽谷銀行過去在風險債市場的龍頭地位。
Thumbnail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矽谷思維:5個思維升級你的職場技能(上) 近期和朋友開始定期的讀書會,我選定第一本書的為矽谷思維。矽谷思維作者 Han 是一名赴美的中國軟體工程師,他在矽谷公司實習起步,一路晉升成為一線工程師,並將這一切所培養的思維、養成的習慣與所學經驗,紀錄於這本書中。 原本從書名看到「思維」二字,會怕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