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 藥不要...? 藥可以減緩焦慮症狀,但不會減輕焦慮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上的課再度翻轉以前大學上課學到的和大眾所常聽到的那些知識。

  之前有個朋友問我:「憂鬱症不是就是血清素過低嗎?那為甚麼不能就給血清素治療就好了?」

  就我那時候的認識是,人體內有很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是跟心理疾病有關,像是還有GABA、麩胺酸、多巴胺等等...,血清素只是其中一種,而藥物治療裡大都是針對多種神經傳導物質進行調控。我那時也是差不多這樣解釋的。


  這幾週都是在上焦慮相關疾患的心理病理的部分。同學們在報告生物性的一些風險因素時,像是基因、神經傳導物等等都是過去我們大學所熟悉的。但老師卻在報告中特別問我們:「反例呢?我記得有不支持的研究吧!」就這樣,那組報告每個部分都被老師溫柔的打槍後,才開始發現事情跟我們原本所想的很不同。這週該組再一次報告完後,老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藥可以減緩焦慮症狀,但不會減輕焦慮症。

  藥本身跟焦慮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沒有因果關係。當初研究發現血清素在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的人身上有效果,因此發展出了相關的藥物。但這些化學物質只是發現他和這些疾病的症狀有關,所以吃藥時可以控制症狀,一但藥停止了,症狀就還在;況且這還是發生在藥對這個人有效的情況下,通常藥只對三分之一的人有效、三分之一的人部份有效、最後三分之一的是完全無效。所以藥物或像血清素、多巴胺的這些化學物質,只是跟憂鬱、焦慮之類的症狀有相關,但沒有因果關係。


  聽到這裡真的是恍然大悟,也才明白,為何精神疾病的藥物機制在我們的訓練中占很少的比例,藥物跟生理的改變在後續的研究上都漸漸地有反證出現,更重要的,是有方法地了解這些心理病理背後與我們生命和生活有關的種種機制。

  只是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還是位於主流是因為製藥本身有龐大的商業利益還有一些健保、政策的問題,連科學研究都難以跟這些利益關係脫鉤。像老師有舉例說目前癌症的研究是顯學,像癌症這種長期抗戰又嚴重的疾病,除了生理症狀的治療控制以外,心理健康、心理免疫的提升更不可忽視。然而目前腫瘤科的醫生在藥商的推銷下大都關注在各種新藥的效果等等,比較少著重在基礎研究(例如:心理治療是否能提升癌症病人的心理免疫?) 。雖然說藥不是完全沒效或不好,但若是以後我們生病時都仰賴藥或是同一種藥,那就很有風險了。


  聽到這裡,我也想起大學時認識很多藥學系的朋友,也有認識醫藥化學系的學長有因為到國外藥商而問我精神疾病相關的一些問題。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大家都是站在不同觀點立場想解決一些問題和用此能力來養活自己,不一定只是為了利益。目前確定的是,因為心理治療的成本、人力、健保、花費等等考量,藥的研發和應用在心理疾病上是必須的,但希望未來能不至於完全依賴藥物的效果和發展。

  最好最好的治療呢就是預防。希望在這充滿不確定和資訊爆炸的時代,願我們都有批判思考和判斷資訊的能力,能得到較優質的心理健康的資訊,從在生活中感到心理的不舒服、困擾時就有相對較正確的資訊和資源能幫助我們預防和控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系照姐的沙龍
4會員
15內容數
2023/01/12
  2022的年尾內心上有很多的轉變,好像又更認識自己多一點了。最大的環境改變莫過於上研究所,而且還是在離家300多公里的台北,離開我好喜歡好喜歡的高雄。雖然跟我熟的朋友知道,我在高雄的時候也沒多喜歡回家,但漂到越來越遠的地方,真的,心越來越容易迷失,在城市中迷失了自己,我才知道原來我有時候,並不是
2023/01/12
  2022的年尾內心上有很多的轉變,好像又更認識自己多一點了。最大的環境改變莫過於上研究所,而且還是在離家300多公里的台北,離開我好喜歡好喜歡的高雄。雖然跟我熟的朋友知道,我在高雄的時候也沒多喜歡回家,但漂到越來越遠的地方,真的,心越來越容易迷失,在城市中迷失了自己,我才知道原來我有時候,並不是
2022/12/05
不只是因為血清素不足,或是大腦神經學就能解釋,我們知道的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唯有這些人願意告訴我們他們的生命故事,才有機會真正知道原因。
2022/12/05
不只是因為血清素不足,或是大腦神經學就能解釋,我們知道的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唯有這些人願意告訴我們他們的生命故事,才有機會真正知道原因。
2022/11/20
最近真的發生了好多事,課業上開始感覺有點挑戰、技能考試和兼職實習醫院面試結果不順遂,多了很多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醒思,不得不改變的那種狀態。又開始不斷的跟自我對話、跟親近的人訴苦,學著自己暫時放下不安,享受完成一件件事情後,稍微鬆一小口氣的小確幸。至少很清醒地知道,現在不是最困難
2022/11/20
最近真的發生了好多事,課業上開始感覺有點挑戰、技能考試和兼職實習醫院面試結果不順遂,多了很多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醒思,不得不改變的那種狀態。又開始不斷的跟自我對話、跟親近的人訴苦,學著自己暫時放下不安,享受完成一件件事情後,稍微鬆一小口氣的小確幸。至少很清醒地知道,現在不是最困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改寫自我於2022年焦傳金老師「腦與心智」課程的期末報告。 我長期在吃抗焦慮的血清素,最近醫生還幫我補充了多巴胺。面對近日心情起起伏伏的狀態,我不得不再次研究焦慮與憂鬱......。
Thumbnail
改寫自我於2022年焦傳金老師「腦與心智」課程的期末報告。 我長期在吃抗焦慮的血清素,最近醫生還幫我補充了多巴胺。面對近日心情起起伏伏的狀態,我不得不再次研究焦慮與憂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