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一個團體治療的工作坊,早上場參加的是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的團體簡介和體驗,雖然參加完後覺得自己以後大概不會進修正念為主取向的團體課程,但講師結束前的一席話卻讓我收穫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其中,正念(Mindfulness)的定義是:「有意識且不帶評判的,保持當下留心的覺察」。雖然定義看起來很簡單,但能做到有「意識」覺察「當下」的身體狀態並不「評判」,若沒刻意去練習,往往很容易我們的注意力和心思就是被喧囂的外在世界、過去的快樂悲傷後悔、擔心未來要發生的事,或對自己他人的評價、判斷給佔據著。
正念不論是在心理學或是精神醫學裡,都是很夯的概念和自我練習,可以幫助有壓力者、焦慮者、憂鬱者和疼痛者。而正念認知療法顧名思義又結合了一些認知治療的成分在,能運用和改變的層面就更加廣泛。不過今天的工作坊主要是相關理論介紹並體驗其中一週的團體課程,體驗的部分主要花在正念練習。由於大學時期就已經知道正念的概念,所以對這個體驗並不會陌生,剛體驗完我的想法是:正念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工具,長期練習下也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但我不會認為正念認知療法是一種治療。今天大家會在這邊的團體裡練習正念、不批判地聆聽大家對於身心感受的覺察,雖然療癒,但真的能解決一些議題嗎?回家後可以練習多久,可以解決甚麼?
而團體的最後上課的老師剛好回應工作坊中的夥伴的某個問題後我才突然對正念的療效和意義有180度的轉變。老師舉例:像有些憂鬱症、躁鬱症很難根本改變他們的想法、總是反反覆覆時,正念就可以很好地去承接這些想法、練習不糾結 。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帶著這些想法、看看注意力走向何處了並練習與之共處,但前提是自己不會被他們帶走,自己的注意力能先穩住。 當保持適當距離去看待這些想法時,至少不會讓它們影響你一些衝動的行為。
我原本認為,改變想法和認知是最重要的療效因子,治療的最後就是希望能陪個案一起處理非理性想法和信念,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難題也是同樣的道理,需要了解自己卡住的點是甚麼然後試圖從認知上改變。而今天的課卻給了我另一條思路,若是有些想法信念很難改變、同樣的問題一再發生,比起評斷自己怎麼一直做不到、重蹈覆轍,不如就與這些想法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當這些想法在腦袋中飄過時,辨認得出: 噢!這只是一個想法,他不是我也不能代表我。我看見他出現了,但我接納他、我不評判,我現在可以重新把我的注意力走向我身體的哪裡......。
這也讓我想起我自己很愛的<火影忍者>中的主角鳴人。雖然一開始很討厭身體中九尾的存在,不過在慢慢地訓練及成長下,他能心平氣和地承認它的存在、接納它,帶著它走向他想成為的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