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著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Image by kordula vahle from Pixabay
之前讀《寫在我心》,作者娜塔莉提到敞開心胸的傾聽,原先沒有完全理解”傾聽”一詞。
今日聽心理相關課程,看到心理學家羅傑斯的話語,忽然有點懂了,傾聽就如同觀看落日般,盡情地去觀察、記錄,仔細描述看到的事物,不把個人觀點加諸在觀察的事物上,採取無評判性的態度。
傾聽這個技能,不僅用於寫作上,在日常談話也時常用到,通常觀察後,我們會提出問題,想要收集更多資訊,然而如何提問是需要學習的,因為某些提問會帶給對方不舒服的感受,這該如何避免呢?
心理學家喬治‧凱利(George Kelly)提到有些提問帶有評判性,應該避免使用,避免破壞關係及降低收集資訊的可能性,我將其摘要出來,便於回看,以提醒、提醒、提醒自己,提問前要注意。
之前碰到小短片諮詢,對方做了一個設計,我原先要問:「為什麼」要這麼設計,講出口前改成:這個設計是想表達什麼嗎?對方就回答他的設計想法——
如果用前個「為什麼」提問,會讓學員感受到被質疑、不舒服,學員可能就不會說出他的想法,這樣的對話,就比較難達到設計的初衷,因為設計要根據製作者要傳達的觀點、受眾、情境去設計,通常學員比老師更清楚真實使用場景。
------------------
會談法是一種有目的的交談,諮詢者用此種方法來獲得來訪者或當事人的資料,以及建立關係,在會談時,喬治‧凱利(George Kelly)曾分析有六種提問方法對會談的幫助性不大 ,分別摘要如下:
1. 「為什麼」的問題
用”為什麼”開頭詢問,來訪者會感到被要求解說行為,這暗示來訪者的情緒或行為是有問題。
問題:你為什麼遲到?
更改:你今天出門發生什麼事?
2. 多重選擇性問題(封閉性問題)
封閉性問話會讓收集的資料受限。
問題:你今天早上去是搭捷運或公車來的?
更改:你今天怎麼到教室的?
3. 多重問題(一連串問題)
多重問題是指一口氣提出過多問題,來訪者聽完不知所措,只能選擇想答或能答的回覆。
問題:你今天早上起床前有看新聞嗎?你對新聞的看法如何?你父母對新聞內容有表示嗎?
更改:一個個問。
4. 修飾性反問(無須回答的問題)
實際上不構成問題,或沒必要回答的問題,會把會談內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評價以致陷入僵局。
問題:你只談到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但原生家庭、老師水平、學校紀律又是什麼情況?
更改:學生目前在家裡沒有安靜環境,要如何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效率?
5. 責備性問題
以反問的形式責備求助者,會引起心理防衛,避免使用。
問題:現在這個情況,你當初怎麼會下這個判斷?
更改:剛發生了點問題,你可以說說目前的狀況嗎?
6. 解釋性問題
諮詢者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與理解,而非推動來訪者去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