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職業重建領域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台灣職重協會正在討論,希望就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的薪資制度中,對於風險加給、僱用條件的資格進行調整,而調整的結果其實對身在第一線的專業人員帶來的直接感受,是覺得專業服務沒有受到重視。不只是實質收入會減少,心理上那種不被在乎、對未來茫然的感受才是最讓人難過的,尤有甚者,隨著每次政策的修改不斷地壓縮現職工作者的權益之外,未來會不會哪天職重專業人員相關的職缺就直接縮編,然後自己就失業沒了工作呢?
然而,面對這些政策面的調整,目前我也幾乎沒有能力去表達意見,相關單位也需要在集思廣益收集資料為職重人員發聲,目前只剩下坦然接受以及純粹的情緒抒發。想到這裡,我嘗試著回想十年前自己入行的初衷,並思考職重身障服務可能的未來,希望能和初入行、或準備入行、或正懷疑這條路上的專業人員們交流一下我的想法。
回想自己十年前的職涯選擇
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我曾經載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去看職場、去看她的孫子工作,這段路程有點遙遠(約半小時車程),說實話別的專業人員大概也不會做這種事(甚至還會提醒我,這樣做有一定的風險),然而當我看到阿嬤看著孫子工作、臉上流露出滿意表情的時候,我更加肯定自己所做的選擇。
其實,並非每位個案我都會如此服務,阿嬤的孫子自從畢業後總是沒辦法穩定工作,雖然家裡確實有經濟的困難(阿嬤曾提到,家裡沒錢吃飯,但自己就算吃飯配醬油,也要讓孫子吃雞腿便當),但因為從小到大與阿嬤相依為命,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會向阿嬤訴苦、喊著要放棄,阿嬤也常常就順著孫子讓他「轉換跑道」,然而個案的評估結果其實是具有工作能力的,於是我判斷,跟阿嬤建立良好的同盟關係,應該是個案能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後來,個案果不其然又跟阿嬤討抱,但阿嬤因為了解職場、也了解我們的專業服務,所以全力配合我們的服務,即便個案早上爬不起來,也幫忙鞭策個案準時出勤,終於讓個案不再是家裡的負擔,而是一個有能力賺錢的人。這個經驗對我來說,覺得不只幫助到了個案、甚至是他的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給我相當大的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助人的形式有許多種,同樣是助人工作的醫師、諮商師或心理師們,有時候並不能這麼有彈性地照使用者的需求作調整,例如:醫生看診大多在診療室、須按照看診的時間和序號排隊、需掛號、預約等,職重服務則有很大的彈性、可以客製化,不只是服務個案,還包括了他的家人,大家一起為了個案的就業目標而努力,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服務型態!
工作對每個人來說,就是賺錢、溫飽的工具,每個人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標都不同,但我發現自己的目標卻能讓別人的生命變得更好,這讓我覺得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我必須說,個案的感謝和回饋,是不斷滋養著我從事職重服務的重要養分。
工作之餘,其實我常想起兩位職重領域的朋友的故事,一個在工作了幾年後覺得國內的職重領域沒有發展性,所以選擇出國深造,最後在國外有了很好的發展。另一位則選擇當自由工作者,靠自己的力量接案,結果雖然沒有出國,但平均月收入也是一般職重人員的兩倍薪資以上,其實所謂的「發展機會」永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我開始錄Podcast後,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跟我交流工作上的經驗;也有機會受邀擔任講師、分享我的職重服務經驗,在我和其他專業人員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到大家都充滿了向上的動力,也都希望自己能做出更好的服務品質。是啊,即使面對外部大環境的不友善(?),我們哪有悲觀的權利呢,還是要持續保持熱情、繼續努力呀。
記得我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對未來非常地茫然,總是想著到底該念諮商所、心理所還是人資所,結果後來一間也沒考上,卻誤打誤撞的考上復健諮商所,反而開啟一條能由自己創造、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我也慢慢的在職重服務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的我,其實想告訴十年前的自己:「加油,繼續勇往直前吧!不要畏懼、害怕未知的未來,因為只有未知的未來,才有更多不同的可能,只要記得初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斷保持前進就好」。
我相信,身障就業服務一直都會有需求,職重領域的未來也不需要太悲觀,不論政策如何改變,都改變不了未來要從你我自己的手中創造這個事實。
剛出生的小嬰兒一樣,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與希望
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Cary9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