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猶豫不決,而問問題的人,我有一些可以嘗試的方法。方法主要都是來自於最近很紅的一本書《逆思維》。
其實會想要問問題,降低自己不安感的人,是陷入了一個思考受限的迴圈。我們可以嘗試方法就是打破這個迴圈,重設思考框架。當然我們需要去注意對方是否有意願要改變。假設他沒有意願改變的話,再怎麼討論也沒有意義了。你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可是你不能強迫他喝水。
《逆思維》書中說到消防員只要丟掉他們的工具跟背包他們就可以加快5分之1的速度 那麼他們就可以搶先跑到山頂上,而來得及被救走。可是對於消防員而言,這代表你要拋棄你裝備和原來的直覺。
我們沒有辦法透過強迫或是責罵對方,讓他改變想法。《逆思維》提到優秀的談判專家就像是在和對方共舞,有3分之1的時間都花在和對方找出共同點。以提問表達好奇,而非攻擊的手段。例如「你看不到這項提議的任何優點嗎?」人們只會相信自己所選擇的道路。
我們不知道可以給對方什麼動機,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不過「動機式晤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教別人做什麼,而是打破過度自信的循環。讓對方可以看到新的可能性,讓他們可以重新檢視自己。有3個重點,開放式問句、反應式傾聽、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和能力,最後才總結具體可以執行的方法。
如果對方問他想要戒煙,你可以問他說你為什麼考慮戒煙呢?如果他是聽醫生的建議的話,你可以繼續問他的動機,你對於這個主意有什麼看法?然後再問他,你要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什麼呢?提出自己的看法時你可以問「這裡有幾點曾經幫助過我,你認為其中有任何可能對你有用處嗎?」
大多數溝通者會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可是厲害的聆聽者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聰明。我們不要強塞答案給對方,也不要一直打斷對方。醫師會在11秒內打斷病人的話,即便患者只需要29秒來描述自己的症狀。
對方抗拒打疫苗,你可以提出想要分享的證據,一起重建知識,而不要施加壓力,或認為對方是不是個不聰明、不適格的父母。最後告訴對方「無論你如何選擇要不要打疫苗,我相信你都希望你的小孩很好。
以上希望透過分享,讓大家有一些方向可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