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次) 學力檢定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ic Law 107-110),又譯為「沒有落後的孩子法案」,簡稱為NCLB;是美國2002年1月8日由美國小布希簽署的一項美國聯邦法律,其訴求提升整體的教育品質,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NCLB》開宗明義指出:「用績效、彈性和選擇,結 束成就的落差,使兒童不落後」,宣示每位兒童都具備學習的能力, 希冀透過政府的力量,整合來自各方的資源與力量,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p. 1)。
湯維玲教授(2012)曾指出《NCLB》,其實施作法之特色主要有三:
(一)發展標準本位的課程與測驗:
為所有年級的學生訂定閱 讀、數學的學習標準,要求各州可以依據州自訂的學術標準(state academic standards),選擇與設計各州自己的測驗,各州每年舉行閱 讀與數學的州測驗,用以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標準或超越標準。....如果有學校超 過 2 年仍未達到設定的進步,那麼就會要求這些學校改進,而且學區 的公開報告也會公布學生的表現。若學校連續 2 年在「待改進學校」名單之列, 家長比較各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後,將其子女轉學到學生表現水準 較高的學區就讀。

(二)教學偏重需要測驗的核心課程,以通過年度適當進步幅度為績效目標:
教師在標準本位的課程設計要求下,需要學習如何以「標準本位」進行「以閱讀、數學、科學需測驗科目教學為重」;這種專業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必須 有所轉變,從知識傳遞者與執行者,轉變為學生的教練與協助者。

(三)教師課程決定權限緊縮
美國各州經立法與州教育廳決定課程後,由各學區安排與支持課 程,再由學校選擇課程。州教育廳的課程職責有二:第一,建立學生 學習內容;第二,決定教學所需教材(instructional materials)(Johnson et al., 2005)。由州設立課程標準,形成課程的來源依據。大致上,由教師、校長、家長,或高等教育教授組成學區層 級的課程委員會,共同分析學科與學生在測驗上的表現,檢視可獲取 的文本與教材後,向學區教育局建議購置,再由學區選擇並購置所需 之教科用書與課程材料內容。

(一)看完上述的資料後,您認為《NCLB》法案,是否真的有助於「實現落實教育機會均等」(帶起弱勢學生)的精神?為什麼?
(二)臺灣近年來亦仿效外國,實施「國小及國中學力檢測」https://saaassessment.ntcu.edu.tw/ExamRelease;您覺得這種「績效責任」的制度,有何優缺點?是否可能造成教學現場的困擾?未來有何改進的空間?

(一)看完上述的資料後,您認為《NCLB》法案,是否真的有助於「實現落實教育機會均等」(帶起弱勢學生)的精神?為什麼?

看完資料後,我覺得法案有助於教育機會均等,然而成效可能不大。透過舉行測驗、公開學區測驗報告、發展績效目標與教師權限緊縮,使學校產生壓力而專注於目標。但是可能會產生以下幾點負面效果:
首先,公布學區將加深對特定學校的刻板印象。較偏遠的學校先天素質貧乏,常列於待改進的名單可能會造成旁人對學校的負面印象。儘管因公布測驗結果而獲轉學權力,但學業落後的孩子家長通常較不關心教育。
再者,過於重視測驗的核心課程容易讓考試引導教學。核心素養只是參考,還有許多難以評量的素養。而國小屬廣泛教學,不只要瞭解學科能力,生活技能、同儕互動也很重要;師者需要授業,但傳道和解惑也不可或缺。
最後,課程選擇權限緊縮將導致教師難以因材施教。課程委員會分析學生測驗成績後再由學區購置教科書產生了標準程序,但老師常會依據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狀態而調整教學內容,教師課程權限緊縮對於學生的學習不一定有幫助。
因此我認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方式應將目標導向至學生而非處置學校。政府教育機構應提倡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或者暗中瞭解學科測驗結果並透過數位與實體方式服務較落後的學生。

(二)臺灣近年來亦仿效外國,實施「國小及國中學力檢測」https://saaassessment.ntcu.edu.tw/ExamRelease;您覺得這種「績效責任」的制度,有何優缺點?是否可能造成教學現場的困擾?未來有何改進的空間?

1.優點:
  • 立意良善,讓教師著重於基本學力的培養;
  • 落後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多學習資源
2.缺點:
  • 內容上,測驗題目與課程版本有差異;
  • 可能為達到一定信效度,學力檢測題目與難度較不妥當
3.可能造成困擾
  • 過於重視成績將導致教師與學生的壓力太大
  • 額外挪時間教導應答小技巧而非提升實際能力
4.未來可改進的地方
  • 題目可以針對不同版本安排。國小學生學習的廣度不夠,若考試與學校的版本內容相似,能較親近學生所學習的知識。
但從歷史的角度上,學力檢測從無到有,檢測後的教學從攜手計畫、補救教學到學習扶助,一次次政策的演變讓學科較弱勢的學生受到更多關注,缺點將會是未來的養分。
對議題提出一些個人見解與想法~完成學校學分之餘,也將課程的議題統整記錄,期待在未來有所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 請以「觀念主義」、「唯實主義」、「實用主義」、以及「存在主義」這四種哲學觀,和道禾的哲學理念有何異同之處? 2. 請思考,若您今天要辦學的話,「觀念主義」、「唯實主義」、「實用主義」、以及「存在主義」或是「道禾理念」可以提供您什麼
228事件納入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對我而言的教育意義為何?該如何呈現?
1. 請以「觀念主義」、「唯實主義」、「實用主義」、以及「存在主義」這四種哲學觀,和道禾的哲學理念有何異同之處? 2. 請思考,若您今天要辦學的話,「觀念主義」、「唯實主義」、「實用主義」、以及「存在主義」或是「道禾理念」可以提供您什麼
228事件納入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對我而言的教育意義為何?該如何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昨天看到新聞 "教育部昨天公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規範全國國中小學校一致性的獎懲及管教基本原則及相關程序。" 感覺似乎終於正視了家長的責任嗎? 民間團體和27頁條文,似乎還是偏重兒少人權的保障,教師們只能自求多福吧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我們反對雙語政策學新加坡; 我們主張雙語政策採英美澳加SoR教學法。 我們反對雙語用CLIL; 我們主張SoR進課綱。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昨天看到新聞 "教育部昨天公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規範全國國中小學校一致性的獎懲及管教基本原則及相關程序。" 感覺似乎終於正視了家長的責任嗎? 民間團體和27頁條文,似乎還是偏重兒少人權的保障,教師們只能自求多福吧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我們反對雙語政策學新加坡; 我們主張雙語政策採英美澳加SoR教學法。 我們反對雙語用CLIL; 我們主張SoR進課綱。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