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力量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未知的時期  

  每個人在出生嬰兒階段時,因對於這個世界處於未知的狀態,加上生理的本能,肚子餓、身體排泄或是身體不舒服都會哭,隨著進入幼稚園後,開始須依照世界的規則調整自我,甚至到了國小後,隨著臺灣教育體制規範,養成許多通則性的學習,如:小學教育的八大領域,筆者在小學期間,因認識同儕一同大籃球,開始了筆者自律的力量,在那個時期能夠前往籃球場,打十分鐘的球是無比的快樂,甚至會因為要打籃球在教室選擇離門口近的位置,現今思考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動力呢?或許分為兩種要素:一人是群體的動物、二對於事情的自律來自於喜愛以及成就感。

工作的遴選

  出社會後我們可能很難做到工作與生活的公私分明,甚至隨著薪水或是職務,更難去調整自我的時間,要為自律的力量,對我來說如同回到小時候,這份工作我是否能與夥伴成為團隊?二是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是否有成就感?不同的是小時候打籃球,贏球輸球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進入工作後,KPI指標或是公司願景需求,許多時候是需要犧牲個人的某些生活狀態,自律的力量也可能因為這些犧牲而瓦解,在社會中也是如此,學校因少子化,整體的社會空間與情境也發生變化,考正式教師或者是念博士後,所面對的職場環境,因為社會環境大幅變動下,產生更為內卷式的生活競爭,許多工作者甚至連原本運動的自律,可能都因為環境而需要努力地擠壓出時間來,但是因自律的力量更為困難時,在學術或是職場上就會出現許多篩選的理論,如筆者在上次分享的書籍《少,但是更好》,讓閱讀者思考自我人生的優先順利,而非體制下所期待的優先順序,但這件事情需要不斷地換位思考,才有辦法讓自己梳理出本身的需求。

保持自律力

  筆者認為「全盤式的思考」,在每次的訓練中,事先規劃與事後覆盤的練習下,讓自己對於事情看待的視解更為全面,再來就是工作上有時遇到不容易的事情或者公司理念與自身信念不同時,讓自己去廟宇走走與捐款,或是從事社會福利,透過多方嘗試時,可以找到自身成就感,筆者認為在臺灣教育下,考試與衡量標準,往往養成有答案的習慣,所以當沒有找到時,或是不能滿足老師或是上司需求時,身體的本能自然會有失落感,或許了解自身後在透過習慣的調整,能夠讓自己在社會中保持自己期待的自律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