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剛過完第一次口試的瑰琦,靈魂還沒歸位,老師都是好人,我被深淵凝視著(泣)。
今天要來說的書是阿德勒的《自卑情結》,這本書是我在做報告所以收的一本書。我和我的友人在一直吸收知識的過程中,一直在回顧我們的求學經驗,有什麼是我希望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就知道的事情,並且重新歸納我現在所遇到的問題。
但就心態的問題來說,這是不是我小時候到底出了什麼差錯(?),才會在這裡無法面對失敗,備受焦慮和恐慌所苦。
寫論文是一個神奇的過程,如果說寫作是一種自我揭露,寫論文更像是一個將你自己把自己做成一道菜給老師看的感覺,在既有的食譜為基礎,你決定好自己的菜色(生魚片),將自己放在砧板上,你決定要把哪部分的妳自己切下來做成一道菜(肋排或胸肉之類的),然後老師們會試吃,來評判你是不是合格的廚師、你有沒有將自己做成一道好菜?
在這個過程裡,我一直在:我做得好不好、我不想這麼麻煩(X),這兩種心態來回跳動,這是我感到煩躁的原因,然後再來講到寫論文真的很困難,其實是知識的整合,如何將點連成線已經不是將他們找出交集,而是拼湊出若A則B的線性發展。(雖然老師都是說是學習的過程,但心情還是很糟哈哈)
照慣例來先說我是否推薦。
有自我覺察的需求的話特別推薦,因為它輕薄短小、又能大致理解你的人生的問題出自哪裡,畢竟人生遇到的問題這麼多,能夠用這麼短的篇幅,幫你將這些問題大致歸類的書籍應該不多。
但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如果你想透過這本書找到解決方式,很抱歉,這裡沒有,請務必留意這一點。
尤其是這本書是在我遇到論文焦慮的時候遇到的書籍,他幫助我了解了部分的我自己,希望這本書也能幫助到對現在、對自己童年經驗感到困惑的你。
個體心理學:發現你的人生風格、你的困境
阿德勒在這本書裡說:「人要解決他的人生問題,需要一定社會興趣的介入。」
人一生的問題大多都在三個領域裡:社群生活、愛情、工作。要在社會中完成這幾件事情就需要有社會興趣的介入。社會興趣是來自於孩童時期依據本能所建立的一種行為模式,涵蓋孩子對人、對陌生人、對環境的興趣與社交模式。
而這個關鍵在於母親,嚴格來說是父母。母親在這裡的角色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讓孩子對社會感興趣的領門人,而父親,是教給孩子在這個社會中的社交規則的那一個人,兩者相結合才會使孩子擁有正確、健康的與社會互動的方式。
所謂的人生風格,就是你會如何處理你的問題和大大小小的事情,那就是你的人生風格。舉例來說,就像我面對我不盡滿意的論文提綱口試的結果,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自責和悲傷,然後哭著完成要改進的部分,這樣的結果顯示我的自我價值感低下、對自己期望過高、依賴外界評價決定我的價值。
所以,我的困境就會是:我要如何建立並且認同我自己的自我價值,同時我要接受我自己最原本的樣子。
希望這樣解釋可以讓大家稍微理解人生風格的意思,看到這段相信大家就知道自己其實不是沒有風格,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果知道自己的人生風格應該也可以連結到有這樣性格的人會偏愛什麼風格(比如說,臥室代表安全感,你會使用什麼色系、什麼材質來裝飾這個能撫慰你心靈、幫助你睡覺的空間....之類的)。
在挖掘自己的傷口時就像挖礦,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挖到啥,但能夠這樣認識我自己我覺得也是一趟有趣的旅程。
持續閱讀,保持思考
我們下一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