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V談《大V的正向教養實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教養沒有捷徑,只有多多練習

前言

聽音頻,播主訪問的是人氣部落客大V,(初聽時以為是大B,後查資料才知是大V)。原因是大V出了一本新書,名為:《大V的正向教養實驗》。為什麼叫教養實驗呢?原因是大V在懷孕後並不想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做好了產假過後將孩子交給保姆,自己再繼續打拼事業的打算。但也因懷孕所以看了許許多多育兒方面的書籍和資料。結果選定的人氣保姆一直沒有空閒,而且也無法確定何時有空,因此大V只好商請主管同意,以在家上班,必要時再到公司的方式,過著邊帶孩子邊上班的生活。

為什麼我的孩子和書中所說的不一樣

因為己經做足了準備,因此她也不認為帶孩子有多大的問題。沒想到,親自帶孩子才發現:孩子的行為與書中所述有極大的出入。例如多大時,用什麼方式,孩子在多久的時間內就會入睡之類的。問題是你遵循書中做法後以為孩子應該已經入睡了,而你也累得想趕快休息了,孩子卻還在大哭呢;又例如,書中提到孩子多大時多久要餵一次?每次大概多少?問題是孩子往往是還沒到時間就餓了,或者再怎麼餵也餵不到書中說的量…在此情形下,她不知道是書有問題?還是孩子有問題?再一想:書是專家學者的傑作,應該沒有問題,那難道是我的孩子天生異稟?可是看來看去也沒有啊,後來才驚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書可以參考,不能當做標準…:

邊觀察邊實驗

就這樣,她因為找不到保姆,只能跟孩子長相左右,不知不覺地將帶孩子時邊參考,邊觀察,邊調整,邊實驗的整個過程,分享在「大V生活」中,引起極大的迴響。,原因呢?她所碰到的狀況是每個初任媽媽都會碰到的,可她們大概都束手無策,或者處理棘手,或者處理後自己也覺不安,或想知道有沒有更好做法。

脾氣人人有,重點在後續因應

播主問她:會不會生氣或發脾氣?大V的回答是肯定的,並且認為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或對錯,但情緒來了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因應才是重點。也就是正向教養不是教人不要生氣,而是生氣後怎麼辦?她記得在孩子約兩個月大時,有次放在床上哭鬧不休,她想起書上說要抱哄搖,於是她就把孩子抱起來又哄又搖,問題是孩子仍然哭鬧不休,她抱著孩子繞著屋子走了一圈又一圈,還是無效,無奈又疲累之下,把孩子重重往床上一放,大聲斥責…隨即警醒到,怎麼會對一個什麼都不知道,只會用哭鬧來表達不舒服的幼童發脾氣?才慢慢靜下心來,試著尋找孩子不舒服的原因…之所以慢慢走向正向教養,乃因有次跟老公提及如果有危險時,她會用"打"來提醒,老公憤怒威脅如果敢打他的孩子,馬上離婚。她才試著想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她提到剛開始無法理解為什麼不能打,自己從小被打,而且認為打有其功用,而且因功課不好被打,更是因此進步的主因……

習慣養成

在習慣養成部份,她提到用外界的秩序來促發內在的秩序,例如椅子一定放在桌上下面,看久了,如果有天突然發現椅子不在桌子下,你也會想把它推放在桌子下。要孩子收東西,可以試著指定一個區域,讓他熟悉在那裡玩。東西亂了,一定要收好,可是要收在那裡?所以她是準備了幾個格子,上面甚至貼上照片,讓孩子知道那是東西的家,然後玩好後必須收好,才能去做別的遊戲…,當然媽媽也會幫忙並指導,但先完成好必要的才能去做需要的則是不變的原則。在這過程中耐心和堅持是要素。(不要輕易帶過那兩個詞,因為那可能是:無盡的耐心和恒久的堅持。)

規則不必多,但必須堅持

她提到訂定規則不必太多,但訂了之後一定要堅持,否則的話,孩子一直會去試探底線,破壞次數多了,規則無效,孩子學到的比沒規則更糟。例如,規定要收玩具,大概都照做了,然後有次看孩子太疲累,或者自己心情不錯,心想:這次算了,沒必要那麼嚴苛,下次再要求…但,有一次就有兩次,次數多了,有規則還不如沒規則。又家人間有時也會因溝通不良,而使規則破毀,例如你要求幼童不可以吃糖果,可是奶奶一來,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給糖果…又例如不准看電視,老公卻認為無妨之類,都需要事先溝通清楚。她也發現:對待孩子採用正向教養還容易,對家人則往往會不耐且挫折,認為他們怎麼會這麼不配合,故意破壞你好不容易建立的規則。後來才知道,你認為他們應該知道,可是因為你沒說,所以他們其實不知道你的規則或底線,說清楚了,人家反而知道要怎麼配合。所以溝通非常重要,而這個溝通也包括跟自己。

問題來了注意用語

例如孩子把東西弄倒了,你可能會罵說:「說過多少次了,要小心,要小心,怎麼還那麼粗心大意,是想氣死我嗎?」你也可以說:「還好嗎?有受傷嗎?諾,抹布在這裡…」不管你怎麼說,倒了就是倒了,就是要收拾整理,可是說出來的話,對方接收到的感覺大不同。所以她會時常提醒自己,能不能換個說法?或者:如果這麼說會不會更好?這也是她把自己的教養稱為實驗的主因。
又,在教養過程中,長輩的做法往往與自己的教養方式大為不同,這與他們的經歷和成長背景有關,在第一個孩子時,她的做法極為剛硬,會使眼色讓老公去提醒長輩,後來則學會圓融,例如婆婆給糖果,她認為不妥,以前是直接制止,現在則是幫婆婆準備好可以給孩子的糖果或水果,然後告訴婆婆這些對孩子較好…婆婆也欣然接受。

結語

把不得不面對的困境當成實驗,試著解決因為無知幼童所衍生來的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和情境,然後透過記錄,分享所得到的各項經驗和成果,大V確實不簡單。她的書以及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大V生活」值得家有幼童的家庭做為參考和指南。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晨起漫步鄉間,聽的音頻播主是名實習心理醫師。她提到自己剛轉換工作環境,需要到外地去實習一年。剛到新環境,為了儘快適應因此她參加了許多活動,也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日子過得相當充實,有天與好友聊天時,她提到了在新環境的一切,參加的眾多活動,認識的眾多朋友…,沒想到好友突然說:「我怎麼從你的話中,感覺到你
前言 轉開曾寶儀的音頻,訪問李心潔?算了,藝人有啥好訪問的?再轉轉轉,轉到《理科PD》的音頻,又看到《李心潔專訪》,這是上蒼的暗示嗎?好吧,那今天就是這個了。 不凡的成就 播主提到李心潔不簡單,從歌手,演員,到現在編劇,導演—執導了一部紀錄片—,身份多變,每個角色都相當傑出,好像一直在進步中。接著提
日前大略敘述了黃大米的故事:父親生病,出錢出力,不辭勞苦,竭盡心力,只希望父親好轉,嗯,稱得上"孝"吧?儒家倡導孝道,希望兒女能盡孝,所以大米的行為最少稱得上儒家所謂的"孝"吧?。 最近看莊子,他的看法與儒家的"孝"有些不同,他認為父親生病,為人子女者服侍身邊,親伺湯藥,我們認為這就是"孝"。可是這
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前言 哈佛的長期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為何會如此呢?。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下列功用: 1. 情感支持: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情感上的支援和鼓勵,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期。 2. 分享快樂:是我們分享快樂、喜悅、幸福還是成功的重要對
前言 音頻中兩個播主訪問的來賓都是黃大米,原因呢?黃大米在臉書上描述自己在父親生病後的一些遭遇引發注目和討論。在老齡化的時代,她的遭遇也是其他人遲早需面對的,頗值參考及借鏡。 照顧過程 我依據訪問內容及她的臉書把整個過程簡述如下: 一住院的爭執 去年(民111)舊曆年的前幾天,在台北的白領工作者—黃
50 歲時對人際關係最滿意的人在 80 歲時最健康。 前言 有項針對千禧一代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致富和成名。換言之,多數人認為:「"名、利"能讓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真的是這樣嗎? 哈佛的成人生活研究 哈佛有項研究自1938年開始,迄今仍在進行,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成人生活研
晨起漫步鄉間,聽的音頻播主是名實習心理醫師。她提到自己剛轉換工作環境,需要到外地去實習一年。剛到新環境,為了儘快適應因此她參加了許多活動,也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日子過得相當充實,有天與好友聊天時,她提到了在新環境的一切,參加的眾多活動,認識的眾多朋友…,沒想到好友突然說:「我怎麼從你的話中,感覺到你
前言 轉開曾寶儀的音頻,訪問李心潔?算了,藝人有啥好訪問的?再轉轉轉,轉到《理科PD》的音頻,又看到《李心潔專訪》,這是上蒼的暗示嗎?好吧,那今天就是這個了。 不凡的成就 播主提到李心潔不簡單,從歌手,演員,到現在編劇,導演—執導了一部紀錄片—,身份多變,每個角色都相當傑出,好像一直在進步中。接著提
日前大略敘述了黃大米的故事:父親生病,出錢出力,不辭勞苦,竭盡心力,只希望父親好轉,嗯,稱得上"孝"吧?儒家倡導孝道,希望兒女能盡孝,所以大米的行為最少稱得上儒家所謂的"孝"吧?。 最近看莊子,他的看法與儒家的"孝"有些不同,他認為父親生病,為人子女者服侍身邊,親伺湯藥,我們認為這就是"孝"。可是這
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前言 哈佛的長期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為何會如此呢?。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下列功用: 1. 情感支持: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情感上的支援和鼓勵,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期。 2. 分享快樂:是我們分享快樂、喜悅、幸福還是成功的重要對
前言 音頻中兩個播主訪問的來賓都是黃大米,原因呢?黃大米在臉書上描述自己在父親生病後的一些遭遇引發注目和討論。在老齡化的時代,她的遭遇也是其他人遲早需面對的,頗值參考及借鏡。 照顧過程 我依據訪問內容及她的臉書把整個過程簡述如下: 一住院的爭執 去年(民111)舊曆年的前幾天,在台北的白領工作者—黃
50 歲時對人際關係最滿意的人在 80 歲時最健康。 前言 有項針對千禧一代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致富和成名。換言之,多數人認為:「"名、利"能讓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真的是這樣嗎? 哈佛的成人生活研究 哈佛有項研究自1938年開始,迄今仍在進行,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成人生活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