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被滿足了,管教才有效 文/黃莉莉 《參考學前教育》
在導正孩子的行為時,要先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不是恨他的,
不要讓他她你心生恐懼。管教的方式要一致,不可前後矛盾,
所設定的規則要很清楚,且必須是孩子作得到的。
在美國常看到孩子對父母大叫「我恨你」,
這時父母不再說教,叫他回房去,因為此時多說無益,當你恨一個人時,你不會接受他的解釋。
等孩子氣消了才跟他解釋。
情緒是道德判斷的基礎。曾有一個人因為前額葉長了瘤,開刀雖把瘤割除,
但通往情緒中心的迴路也被破壞了,結果這個人從此沒有了感情,
對所有事情都無動於衷:他雖然在紙筆測驗上知道「對」和「錯」已經不在乎了。
所以情緒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被滿足,管教才會有效。
常常在很多會議的報告中,聽見許多老師的報告,
說是孩子只要一被叫到名字,就如驚弓之鳥,似乎犯了滔天大罪一般的模樣畏畏縮縮走到你面前。
這時你只要對孩子再次強調,不要責罵他或處罰他,只是叫你的名字,
有時沒用就只好先抱抱他....其實這都能去深思與檢討,大人平時對孩子的管教,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就很難建立,當這樣一直抱持著懷疑去應對,其實管教是無用的!
爸媽要溫柔並堅持必執行規定。
品德教育沒有捷徑,溫柔但堅持的執行你所訂下的規則是唯一方法。
幾米曾畫過一張圖,上面寫著:「當風可以很溫柔的對樹說話時,
為什麼父母總不能很溫柔的對孩子說話呢?」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只要盎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你的話他會聽,因為他心中是知道對和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