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喬治·修拉(Georges Pierre Seurat,1859-1891年)是點彩画派的創始畫家,
新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風特殊,最著名的即是
《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法語:
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印象派描述了 19 世紀中後期在法國發展起來的一種繪畫
風格,其特徵包括:小而可見的筆觸,以呈現純粹「
形式的印象」(impression of form)或
感官印象(對刺激的未經加工的基本
意識)、強調未混合的顏色、及強調對自然光的準確描繪、並以開放的
構圖、強調準確描繪光的變化特性(通常強調時間流逝的影響)、普通主題、不尋常視角,以及將運動作為人類感知和體驗的關鍵要素。
印象派起源於一群巴黎藝術家,以個人獨立展覽聞名於1870─1880 年代。
印象派的色彩理論源自於19世紀的法國化學家
謝弗雷的《色彩的協調與對比原理》(The Laws of Contrast of Colour)。下圖的色環,就列出所謂的對比色(互補色),對所有畫家(甚至服裝時尚、毛毯染色、裝潢、建築等)的選色、配色影響巨大。
馬赫帶是指每條單獨的條帶顏色都是均勻顏色的,但當它們並排放置時,它們似乎都有漸變的色變趨勢─即左側稍淺亮,右側稍暗黑。
馬赫帶應沿著黑色à灰系列就最為明顯。在畫作中出現未經意的、破壞平滑性的「線條」。
當不同顏色並列在眼前時,人類的視覺會改變其「色調」(tone)及「色相」(hue),畫面的各顏色組合往往出現顏色的相減,影響畫面的冷暖度,例如。「下圖頂部兩圖」的左圖中,當「灰」被「紅」包圍時,會產生「灰」減去「紅」的「灰綠」(如藍色箭頭),讓畫面趨向偏綠的「
冷色調」。而其右圖中,當「灰」被「綠」包圍時,會產生「灰」減去「綠」的「灰紅」(如黑色箭頭),讓畫面趨向偏紅的「暖色調」。
同樣的,「底部兩圖」的左圖中,當「綠」被「黃」包圍時,會產生「綠藍」(如藍色箭頭),讓畫面趨向是偏藍的「
冷色調」。而其右圖中,當「綠」被「藍」包圍時,會產生「綠黃」(如黑色箭頭),讓畫面趨向偏黃的「暖色調」。(見〈
色覺的對立過程理論─了解我們如何看待顏色〉,
設計色彩學系列|顏色的冷暖色性:設計師一定要知道的顏色知識)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印象派的開創者莫奈之《日出·印象》:
莫奈在畫中將「藍色←→橙色」的
互補色(互補色)並列,藍色湖水的背景下,金黃色的夕陽餘輝格外的刺眼。
而修拉的
《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更把塞納河畔藍色湖水與豔陽高照的綠黃色草地並列,他不用線條構圖,採用自己所創始的
「點彩畫」法,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各種經過仔細分析處理的藍、紫、紅、黃等色點,經過一年的時間點滿在畫布上,「這些小圓點是用不加調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
互補色等堆積而成的,在欣賞者一定距離的視角範圍內觀看,形成了極為鮮豔和飽滿的色彩效果。」及「畫中的黃色和橙色占主導地位,黃色與綠色、白色、黑色相互搭配交織,形成了溫暖、鮮明的色調,看上去賞心悅目。」(見
世界名畫欣賞與解析(中:十九世紀))
喬治·修拉巧妙的利用陰影增加平面畫作的立體空間感;由於大腦對光源的概念,它也對陰影做出了無意識的假設:如果一個正方形投下陰影並且陰影突然移動,你會相信這個正方形已經上升了高度,而加大了畫作的空間感。(《
隱身─大腦的秘密生活》(2011,第39頁)
但波斯插畫家故意避免使用陰影和視角,以便遵守不創造任何逼真的現實幻想的規則。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描繪世界,而是創造一個永恆美麗和完美秩序的理想世界的圖像。(見
東方繪畫)
喬治·修拉是「點彩画」派的創始畫家,他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靠近的看,會發現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後印象派」的梵谷之狂野,及塞尚之
簡化物體的「色塊」都大為不同。
結論:
享年僅31歲的喬治·修拉,在《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中,充分發揮了「點彩画」的技巧,把塞納河畔藍色湖水與豔陽高照的綠黃色草地並列,凸顯了對比色(互補)色的調和與對比,並且運用「透視學」精準處理畫中40位人物及其陰影的位置與尺寸大小、不愧為繪畫史上的不朽名作。